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0篇

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0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08:05:05

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0篇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0篇,供大家参考。

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0篇

篇一: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

  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2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领导,一个制度,一个理论,五大体系)收起

  3.推进依法治国,一个共同推进和一个体建设分别是什么: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依法行政的任务是什么:

  一)合法行政原则:

  合法行政是所有行政活动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其他原则都可以被理解为这一原则的扩展与延伸,与这一原则相比,其他原则都处于从属、补充的地位。合法行政原则的含义主要包括法律保留与法律优先两个方面。

  1.所谓法律保留,指的是所有行政活动均只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法律保留的具体含义包括:

  (1)依法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行政机关除非获得授权,否则不得对此做出任何规定;

  (2)在没有立法文件进行规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2.所谓法律优先,指的是所有行政活动均不得违背现有法律的规定。法律优先的具体含义包括:

  (1)行政机关制定的任何文件、作出的任何决定都必须符合现有法律的规定,不得与其相抵触;

  (2)对于法律授予的职权,行政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

  (3)对于法律规定的义务与职责,行政机关应当积极有效地履行或执行。

  (二)合理行政原则

  所谓合理,即合乎理性。合理行政原则指的是所有行政活动,尤其是行政机关根据其裁量权做出的活动,都必须符合理性。法律原则中所讲的合理,指的是符合最基本的、最起码的理性,而不是十全十美的、尽善尽美的理性,即符合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所应当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即可。具体而言,合理行政原则又包括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公平公正对待,即当行政机关面对同等情形、或基本相似的情形时,应当做出同等的、或者相近的处理,不得出现明显的偏差或歧视;

  2.考虑相关因素,即行政机关在实施其活动时,必须考虑也只能考虑与该事件有关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无关因素而影响其决定;

  3.符合适当比例,即行政机关为实现某一行政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应当以必要为限度,在可以实现行政目的的各种手段中,应当选择对当事人权利影响最小的手段。因此,比例原则也称最小侵害原则。

  (三)程序正当原则

  在行政法律规范中,程序性规范占据着极大比例,因此程序正当也是法律上对行政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程序正当的具体内容也可以被分解为几个方面:

  1.信息公开,又称情报公开,指的是行政机关应向社会大众公开其活动的依据、过程以及结果,当然,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在公开之列。

  2.公众参与,指的是行政机关做出重要的规定或者决定时,应当听取公众意见,尤其是应当听取直接相对人与其他利害关系人的陈述或者申辩。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对行政程序的参与,并不意味着他们最终能够和行政机关一道做出决定,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行政机关手里。

  3.公务回避,公务回避的要求具体而言又包括两个方面:

  (1)指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其处理的公务本身存在着利害关系时,应该回避,这可以被看做是由实体原因引起的回避;

  (2)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其处理的公务虽无利害关系,但由于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其客观中立时,他也应当回避,这可以被看作是由于程序原因引起的回避。

  (四)高效便民原则

  高效便民原则是针对行政活动的效率所提出的要求,因为一个“好”的政府,其行为既应当是合法的,也应当是有效的。高效便民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1.行政效率,即行政机关应当积极、迅速、及时地履行其职责、实现其职能,严守时限规定,并不断降低行政成本。

  2.便利当事人,即行政机关应当尽可能减少当事人的程序性负担,节约当事人的办事成本。

  (五)诚实守信原则

  行政法上的诚实守信原则与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外观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切不可混同。因为民法上的诚信是双向的,即民事活动的当事人都应当对其他当事人保持诚信;而行政法上的诚信则是单向的,仅指行政机关应当对相对人保持诚信。这一原则之所以并不包括对相对人诚实信用的要求,其原因就在于如果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做出欺瞒或反复的行为,行政机关自可依法对其加以制裁,因而无须对此另行约束;而行政机关一旦欺骗或者失信,则势必对相对人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需要在法律上强调对此类行为的禁止。诚实守信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1.诚实,即信息真实,这要求行政机关无论是面对特定对象,还是普通公众,它所提供的信息都应当是真实、有效的,行政机关不能通过提供虚假信息对当事人或社会公众加以欺骗。

  2.信用,即信赖保护,指的是行政机关的规定或者决定一旦做出,就不能轻易更改,如果确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必须改变它们时,除了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并遵循法定程序之外,还应当给予权益受损的人以一定补偿。信赖保护的核心在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基于政府的权威,其行为一旦做出往往能够获得公民的信赖,而公民基于这种信赖又可能采取相应行动并产生一定利益,一旦这种信赖因政府行为的变更而受到损害,就可以要求政府补偿。

篇二: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A),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A.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髓是(C)。

  A.依宪治国,依宪行政

  B.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C.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3.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是(C)

  A.全民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B.全民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理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C.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4.(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民主

  B.党的领导

  C.宪法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每年的(A)定为国家宪法日。

  A.12月4日

  B.12月14日

  C.11月4日

  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B)。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决定》

  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B)。

  A.教育和预测作用

  B.引领和规范作用

  C.指引和教育作用

  8.(C)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A)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A.依法执政

  B.科学

  C.依法行政

  1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B)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A.党和国家的关系

  B.党和法治的关系

  C.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的生命线是(C)。

  A.民主

  B.自由

  C.公正

  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A)。

  A.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科学立法

  C.依宪执政

  1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A)。

  A.实施

  B.规范

  C.教育

  16.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B)。

  A.法制化

  B.法治化

  C.科学化

  17.“良法”是指(B)的价值标准和理性追求。

  A.法制

  B.法治

  C.法律

  18.我国最高的法律是(A)。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19.努力提升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能力要坚守“一个底线两项原则”,其中“一个底线”是指(C)。

  A.公平性

  B.正当程序

  C.合法性

  20.法治思维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致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A)。

  A.思维模式

  B.能力模式

  C.行为模式

  21.(A)是指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A.合法性思维

  B.权利义务思维

  C.公平正义思维

  22.依法治国是(C)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A.实施

  B.开展

  C.实现

  23.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B)。

  A.责任政府

  B.法治政府

  C.法制政府

  24.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A)。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公正法治

  25.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需要坚持(A)最终原则,捍卫司法权威。

  A.司法

  B.诉讼

  C.调解

  26.从学理上来看,通过(A)途径解决纠纷,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底线。

  A.司法

  B.上访

  C.调解

  27.“一带一路”,“一带”指什么(A)。

  A.丝绸之路经济带

  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C.长江经济带

  28.“一带一路”,“一路”指什么(B)。

  A.丝绸之路经济带

  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C.长江经济带之路

  29.“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B)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A.美国

  B.中国

  C.俄罗斯

  30.总书记强调“三个处理好和一个坚决防止”,“一个坚决防止”是指什么?(B)

  A.坚决防止“奢靡腐败”

  B.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C.坚决防止“享乐之风”

  31.重庆四届五次全会强调,(C)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最根本的保证。

  A.中国共产党

  B.《宪法》

  C.党的领导

  32.孙政才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对党依法执政、(A)提出了新要求。

  A.依法管党治党

  B.依法行政

  C.依法办事

  33.政府是法治建设、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加强法治建设,(B),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

  设的关键和重点。

  A.全面建设法治中国

  B.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C.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34.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C),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A.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

  B.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

  C.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3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A)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A.法治建设

  B.作风建设

  C.法制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哪些原则?(ABCDE)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E.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ABD)共同推进。

  A.依法行政

  B.依法治国

  C.依法治党

  D.依法执政

  3.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为(AD)。

  A.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4.《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ABC)一体建设。

  A.法治政府

  B.法治社会

  C.法治国家

  D.法治企业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有哪些?(ABCDE)

  A.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B.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C.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D.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E.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ABCD),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A.系统治理

  B.依法治理

  C.综合治理

  D.源头治理

  7.(ABD)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A.制度化

  B.规范化

  C.民主化

  D.程序化

  8.《决定》指出,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ABC)。

  A.正规化

  B.专业化

  C.职业化

  D.标准化

  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包括(ABCD)。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B.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D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个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ABCD)。

  A.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B.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C.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特征是(ABCD)。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12.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和(ABCD)。

  A.惩戒性

  B.系统性

  C.针对性

  D.有效性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因为(AC)。

  A.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B.党的领导就是社会主义法治

  C.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D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党的领导

  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ABCD)。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C.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D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ABCD)。

  A.执行公开

  B.管理公开

  C.服务公开

  D结果公开

  16.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表现为(ABCD)。

  A.民主化

  B.科学化

  C.法治化

  D.文明化

  17.“四个全面”即(AB)。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改革

  D.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行政

  18.四中全会的精神凸显两个突出,即(AD)。

  A突出党的领导

  B.突出法治建设

  C.突出法律权威

  D.突出《宪法权威》

  19.坚持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我们要走出的误区有(ABCD)。

  A.走出“运动论”,坚持“制度论”

  B.走出“专项论”,坚持“常态论”

  C.走出“特事论”,坚持“规则论”

  D.走出“结果论”,坚持“因果论”

  20.坚持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我们要改变的现象有(ABCD)。

  A.改变“全面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

  B.改变“三高一低”,即守法、执法、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C.改变“信访不信法”

  D.改变“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21.依法治国主要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三个关键词”分别指什么?(ABC)。

  A.道路

  B.体系

  C.全面

  D.法治

  22.努力提升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能力要坚守“一个底线两项原则”,其中“两项原则”是(BD)。

  A.坚持法律先行

  B.坚持立法先行

  C.坚持公平公开

  D.坚持正当程序

  23.法治思维具体包含哪些思维方式?(ABCD)

  A.法律至上思维、法律责任思维

  B.依法行权的思维

  C.权利义务思维、权利制约思维

  D.公平合理思维

  24.老百姓在社会生活中、日常生活中发生了矛盾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解决?(ABCD)

  A.协商解决

  B.调解解决

  C.仲裁解决

  D.诉讼解决

  25.如何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ABCDE)

  A.健全法治制度,完善决策机制

  B.带头学习法律,树立法治意识

  C.遵守党内规章,促进带头守法

  D.强化组织监督,防止违法用权

  E.纳入政绩考核,列入干部考察

  26.法治的价值包括(ABCD)、秩序、平等等。

  A.民主

  B.自由

  C.人权

  D.安全

  27.法治具有(ABCD)价值,是法治与人治最重要的区别。

  A.平等

  B.秩序

  C.安全

  D.公平

  28.合法性思维包括行为的目的是否合法、(ABCD)等。

  A.行为的权限是否合法

  B.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

  C.行为的手段是否合法

  D.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

  29.执法为民是我们党“(AB)”执政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A.立党为公

  B.执政为民

  C.依法行政

  D.以德治国

  3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ABC)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依法治国

  D.社会主义制度

  31.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主要有(ABCD)。

  A.合理行政

  B.程序正当

  C.高效便民

  D.权责统一

  32.行政程序则是指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具体讲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做出行政行为所遵循的(ABCD)的总和。

  A.方式

  B.步骤

  C.时间

  D.顺序

  33.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是(ABCD)。

  A.领导人员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C.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34.“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ABC)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A.命运共同体

  B.责任共同体

  C.利益共同体

  D.经济共同体

  35.十八大提出的“四个考验”是指哪些(ABCD)。

  A.执政的考验

  B.改革开放的考验

  C.市场经济的考验

  D.外部环境的考验。

  E.敌对势力的考验

  三.判断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将法制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

  标体系。(×)

  4.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6.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7.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8.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法行政。(×)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10.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1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1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在党。(×)

  13.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14.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5.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16.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工作能力摆在首位。(×)

  17.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18.行政机关可以法外设定权力。(×)

  19.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对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0.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21.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22.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所有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3.

  国家治理包含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24.

  法治化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同步性。(√)

  25.“善治”是指法制的标准模式和实现方式。(×)

  26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所有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7.我们党领导人民从管理走向治理,符合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更是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2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29.抓住立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30.法治能力是指特定主体具有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认识、处理和决策相关的能力。(√)

  11

篇三: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三个至上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纪念八二宪法30周年

  许多奋

  内容提要:八二宪法实施30年,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显著,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序推进。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标志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宪法

  三个至上

  依法治国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简称八二宪法。这部宪法典和此后四次宪法修正案共同构成的我国现行宪法。八二宪法实施30年,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行,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中国赢得了三十年的改革建设稳定时期。在纪念八二宪法3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标志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三十年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显著

  八二宪法颁行3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显著增强。

  ㈠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八二宪法确认和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建立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权配置的制度化;建立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㈡依法治国方略深入人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同时也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改革开放初

  期,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并强调指出,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深刻地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迅速转型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1996年2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认下来,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依政策治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依法律治国这一治国理政模式的根本转变,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从开元建国、致富强国步入制度治国、制度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

  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涵盖的法律具有多层次性,但最主要的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目前,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涵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有:宪法及宪法相关法38件、民法商法33件、行政法78件、经济法60件、社会法18件、刑法1件、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10件等7个法律部门238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㈣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进

  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00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系统规划了我国依法行政的实施蓝图,首次明确提出了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8年5月,国务院又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进一步推进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落实。国务院制定新的工作规则,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发布实施,就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㈤普法依法治理深入推进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从小学起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有关法制教育的课程,努力使每个公民都知法守法。特别要教育和监督广大党员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都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1985年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转发了中宣部和司法部联合制定的5个五年普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出了5个决议。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全社会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全民普法工

  作历时二十几载,在全体公民中进行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向纵深发展,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目前,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已形成制度,如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制讲座制度、党校法制教育制度等。有力保证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普法不断取得实效,推动了全社会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的不断提高。

  三十年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显著,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法律制度不尽完善,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不够彻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具有相当法律素质的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严重缺乏。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轻视法律的思想还未彻底根除等等。相信这些问题将会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入不断得以解决。

  二、坚持三个至上原则

  现代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全过程中具有行动指针的作用。“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㈠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首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指明了方向。这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规律,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现代法治精神包含了正义、公平、公正、自由、民主、人权、秩序等多位一体的精神内核,是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素质、法律信仰的复合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宗旨和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盛衰,关系到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㈡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之上

  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即“三个至上”的重要观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其实质是统一的,其本质也是一致的。⑴党的事业至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带领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才能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⑵人民利益至上,明确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均来自

  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机构行使权力必须从人民的需要出发,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⑶宪法法律至上,明确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地位。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组织形式、国家机构、人民权利义务等一系列基本制度,一部完善的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其它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冲突,国家的一切制度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志,共同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八二宪法颁行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统领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正式形成为标志的我国法治建设,在法治精神的弘扬和法治理念的深化、法律体系的形成、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意味着在立法、司法、依法行政等方方面面都要体现法治理念,意味着我们党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㈠推进科学立法

  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现行法律体系而言,仍然存在一些疏漏,对在社会范围内树立法律权威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食品卫生问题、医疗保健品广告问题以及汽车安全问题等等,反映了许多领域立法缺失的现状,使得法律系统无法形成对人民权益的有效保障,亟需法律予以规范。

  ㈡严格依法行政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是要靠行政机关来执行的,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负有重大责任。依法治国,对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坚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㈢确保公正司法

  十八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行使司法权,是国家运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审判权的行使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功能。司法权作为法治社

  会中的一种终极性权力,使得司法机关能够成为社会冲突和纠纷解决的最后裁判所。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显著特征,确保司法公正,必须确立司法活动的权威,保证司法机关能够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国家司法权力,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树立司法权威。

  ㈣促进全民守法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信仰,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㈤强化法律监督

  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报告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法律监督在法律调整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保证依法办事的重要作用,没有法律监督就不能发现法律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八二宪法颁行3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通过宪法治理初步形成了社会共识,凝聚了民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推动和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我国立法的科学完备、司法的公正透明、依法行政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牢固树立,法治正在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

篇四: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28日,习近平就《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决定》制定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编者注:《决定》全文约1.7万字,分为以下七个章节,快速阅读可点击下面链接查看相应章节内容。)

  《决定》章节目录

  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二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三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五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六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七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各部分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

  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篇五: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练习及答案

  ?

  ?

  1、(单选题)下列关于新疆自治区党委推进依法治疆进程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o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涉及不同民族间的问题

  o

  B.2001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提出“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结合新疆社会治理、维护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需要,出台了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o

  C.坚持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等严重犯罪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o

  D.创新社会治理,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点要素管控、涉法涉诉信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管用有效的措施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

  2、(单选题)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的要求,新疆自治区应强化公安执法管理,全面推行刑事案件法制部门(

  )管理、侦查办案与监督管理分离等机制。

  o

  o

  o

  o

  A.“分别审核、统一出口”

  B.“统一审核、统一出口”

  C.“分别审核、分别出口”

  D.“统一审核、分别出口”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

  3、(单选题)下列关于加强新疆自治区法治文化建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o

  o

  A.发挥新媒体法治宣传“主阵地”作用

  B.开展“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宣传教育

  o

  C.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大力营造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尊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o

  D.加大公益普法宣传力度,提高普法的针对性、时效性,使法治宣传走进千家万户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

  4、(单选题)下列关于健全新疆自治区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o

  A.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和办案责任制、责任终身制、错案责任倒查制

  o

  B.健全法院院长、庭长审判管理机制和审判监督机制,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

  o

  C.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度、司法机关不同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法官、检察官选任制度

  o

  D.建立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司法人员才可私自接触当事人及律师制度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

  5、(单选题)《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法治宣传工作的领导,按照(

  )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责任。

  o

  o

  o

  A.“谁用法、谁普法”

  B.“谁参与、谁普法”

  C.“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用工、谁普法”

  o

  D.“谁管理、谁普法,谁用权、谁普法”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

  6、(单选题)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的要求,下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可采取的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o

  o

  o

  A.坚持立足国家规定,提高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B.紧紧围绕法治社会建设推进依法治疆,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C.紧紧围绕平安新疆建设推进依法治疆,全力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o

  D.紧紧围绕法治环境建设推进依法治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

  7、(单选题)《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要求,应逐步实现人民陪审员(

  )。

  o

  o

  o

  o

  A.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

  B.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不再审理事实认定

  C.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只参与给予审理意见

  D.人民陪审员不再参与审理事实认定,只参与给予审理意见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

  8、(单选题)新疆自治区应加大各族群众参与司法的保障力度,实现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拓宽人民陪审员选任渠道和范围,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不低于新增人民陪审员的(

  )。

  o

  o

  o

  o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三

  C.三分之二

  D.二分之一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

  9、(单选题)下列关于新疆自治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采取的措施错误的一项是(

  )。

  o

  o

  o

  o

  A.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绩标准

  B.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C.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要把政治坚强摆在首位

  D.注重选拔在反分裂斗争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的法治人才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A

  ?

  10、(单选题)下列关于全面推进新疆自治区政务公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o

  A.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将政府服务行为纳入行政电子监察,加快服务型政府、透明型政府建设

  o

  B.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o

  C.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o

  D.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但执行不公开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

  11、(多选题)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的要求,如何整治新疆自治区“三非”(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宗教网络传播)问题?()o

  A.深入治理非法宗教宣传品,防范非法宗教网络传播,建立联合审查、信息反馈等机制

  o

  B.依法查处和取缔地下讲经学经活动,禁止公共场所做礼拜等非法宗教活动

  o

  C.加强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娱乐休闲、文艺作品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深入整治非法出版物特别是宗教类非法出版物,严厉打击制作、贩卖、存储、传播涉暴涉恐非法宣传品的行为

  o

  D.关闭一切疑似涉“三非”的聊天室、音视频网站等

  正确答案:ABC

  用户选择:ABC

  ?

  o

  o

  o

  o

  12、(多选题)全面推进依法治疆的基本原则有(

  )。

  A.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必须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

  C.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D.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o

  o

  13、(多选题)健全完善新疆自治区依法维权机制可采取的措施有(

  )。

  A.积极推进阳光信访,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B.健全区、地(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社会矛盾滚动排查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o

  o

  C.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

  D.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14、(多选题)如何紧紧围绕法治环境建设推进依法治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o

  o

  o

  A.推进企业依法经营

  B.加强生态文明法治保障

  C.健全促进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o

  D.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15、(多选题)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平安新疆建设推进依法治疆,全力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可采取的措施有(

  )。

  o

  o

  o

  o

  A.依法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B.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C.依法整治“三非”问题

  D.依法保障和促进民族团结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ABCD

  ?

  16、(判断题)新疆部分社会成员“信教不信法”、“教大于法”的意识浓厚,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法治权威没有真正树立是现时期新疆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17、(判断题)新疆法治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同党中央要求相比、同各族群众期待相比、同新疆改革发展稳定需要相比、同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还有许多差距和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18、(判断题)实现依法治疆总目标,必须按照党中央《决定》的要求,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总原则下,充分结合新疆实际,走符合新疆区情特点的法治建设道路。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19、(判断题)新疆区情复杂,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多样、利益多元,现代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反分裂、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对

  ?

  20、(判断题)必须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错

篇六: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深入开展法治建设与活动,积极运用普法和依法治理基本手段,依法管理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篇一全面依法治国是十几亿人民的社会行动和伟大实践,其实践主体是每个公民。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中的天下观念、仁爱情怀、包容精神等精华,解决制度与秩序问题;另一方面吸收人类制度文明优秀成果,推动形成公平正义、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全球制度文明实体。由此,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让我们这个大国和伟大民族实现自身制度文明的更新和升华,也要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全人类的共同尊严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本原?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意志,也植根于社会发展进步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1

  价值的法律,就是中国的良法。法治中国,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的手段,而且是促进和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制度文明类型。

  认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关于法治中国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知识的来源或依据是什么,如何检验其真理性?这些知识对于新型制度文明提供了哪些理论支持?这些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论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首先源于对我国历史、国情的经验认识。深刻总结我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制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科学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认清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成因,也十分必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到各具体问题,在宏观和微观各层面均需形成深刻、系统的认识或知识。这些科学认识,可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提供2

  经验性知识基础,也为检验相关认识、决策、实践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具有深刻、周密的逻辑理性品质。在生活法则、事理逻辑和社会科学层面,人类制度文明的经验教训背后有无、有何通则和逻辑,制度文明演进、发展何以正当和科学,社会问题的成因机理和变革可能、制度供求、系统控制等逻辑性、规律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把握。例如,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制度安排和机制设置等问题,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给出了事理逻辑论证。经济学甚至运用数学模型证明了法治的科学性、正当性、必要性。这些已被证明的生活法则、事理逻辑、社会规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基础和另一知识来源。

  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还可从自然科学等实证科学中获得根据。生命科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找到了人的公平感、同情心、认同能力、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的生理和心理依据,用实验数据和经验性事实证实了社会科学所假设和论证的有关逻辑、规律具有合理性。全面依法治国相关的知识或认识,是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的3

  逻辑、规律的科学抽象和实践经验来证实和深化的。其科学性、正当性、必要性具有经验、逻辑和实证的扎实依据,可以经过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篇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个原则的提出,回答了社会普遍关心的涉及依法治国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遵循。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问题。《决定》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和基本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4

  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问题。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目标。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在社会中处于弱势5

  的公民都不得受到歧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大监督力度,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撑问题。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内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问题。法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需求,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推动法治实践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不懈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篇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在关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所以是革命,是因为它作为国家治理领域的法治改革,属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同志明确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司法体制改革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其他7

  组成部分,如立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法律监督体制改革、全民守法体制改革等,当然也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推动和保障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和运用宪法与法律治国理政,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从法治的内在功能和价值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不断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同时使这些法律和制度良好有效运行,实现良法善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法律的革命”。同志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从多个角度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及其重大意义作出了精辟论述。他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法律上层建筑的重大变法或变革,是具有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法律革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许多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利格局调整的“硬骨头”,都是必须改的。而法治领域的改革涉及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正因如此,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治保障

  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含着到最新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法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在价值层面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有序,充分保障人权与人的尊严;在制度层面追求的是人民主权、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权,努力建成法治中国;在实践层面追求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办事,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实现良法善治。与此同时,全面依法治国通过特有的制度安排、规范手段、教育强制功能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我们要切实抓好落实,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顶层设计。全面依法治国是引领、促进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要用法治思维正确处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坚持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与此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个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11

  的基本方略和法治这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以及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各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三位一体”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才能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解决好道路问题。同志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自己的时空定位和时代特色。相对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们所走的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和法治模式,决不能混为一谈;相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们所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国家与法的论述和描绘,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相对于历史上中华法系的法文化和法制度,我们今天所走的是一条现代化的法治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法治文13

  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出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理论的继承、创新和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指导、思想基础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价值理论、制度规范理论、实践运行理论、法治相关关系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的提出,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也具有独创性,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14

  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志指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这段论15

  述表明,一方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关系而言,前者从属于后者,本质上是后者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在统一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三位一体的,它们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共同引领并保证依法治国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

  16

篇七: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进行。全会听取和审议了习近平受中心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陈述,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继续做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明年开局打好基础。

  【跟踪试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据此回答1—3题:

  1.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

  ①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是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民主国家的本质要求

  B.公民具有表达和宣传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民主监督应该成为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的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会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据此回答4—5题:

  4.建设法治政府必须

  A.转变政府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执政,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C.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是因为

  A.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必须依法赔偿

  C.对人民负责,才能科学民主决策

  D.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6.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转变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D.提高党的科学立法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据此回答7—9题: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的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9.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法治能保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需要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实现

  ④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1.D2.B3.D4.D5.A6.A7.C8.A9.D10.C11.C12.B

  13.(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4)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一、依法治国的必要性(重要意义)【选择】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全会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特别注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两个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多选】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四、国家治理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分析】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法治政府的五大特征

  (1)职能科学;(2)权责法定;(3)执法严明;(4)公开公正;(5)廉洁高效;(6)守法诚信。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了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七、四个需要记住的重要观点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3)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八、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关的重要考点

  1.我国宪法的特征:(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公民权利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4.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1)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

  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是科学立法,提高立法的民主性、可行性,有效性;二是严格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公正司法;四是全民守法,所有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自觉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5.法治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1)含义: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2)基本特征

  第一,法律至上——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第二,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第三,****保障——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

  第四,正当程序——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

篇八: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我国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2.科学精神:通过对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怎么样坚持依法治国的学习,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3.法治意识: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4.公共参与: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理解坚持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

  【重点难点】

  1.知道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点]2.理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重点﹢难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难点]4.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难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节课我们学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讲授新课

  总议题:依法治国

  议题1.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情景材料: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

  讨论分享: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点评:

  两者区别:

  1.内涵不同:

  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

  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2.法制所讲的法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

  法治所讲的法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

  3.法制所讲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专制的法律制度

  法治所讲的法律制度单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确适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

  4.法制社会中的法与民主的关系既可以是与民众的意志相统一、体现了民众意志的法,也可以是与民众相对立、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会中法完全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政治民主;

  5.法制社会中法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国家机关,也可能是在法的约束和规范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也就是说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拆人治。而法治社会中法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却是完全的、绝对的,包括一切的权力机关和所有的个人,法治必然地排拆人治,法在法治社会中至高无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绝对的个人或权力机关的至上权威,而且所有的国家权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划分,并相互制约。

  两者联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情景材料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结合材料思考:⑴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信息?

  ⑵法律对治理国家有什么作用?

  ⑶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点评:

  ⑴

  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信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⑵

  律对治理国家有什么作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⑶

  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阅读教材P80,自主梳理以下知识。

  1.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例题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列名言强调公正司法的是(

  )①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②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③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

  ④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B②强调的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选;④中“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表述错误,不选。

  例题2: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抱有“权大于法”的心态、享受权大于法之“福”的基层官员,依然存在。这启示我们(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任重道远

  ②法治与人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③法治不仅要有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④要科学立法,有了法律制度也就有了法治

  A.①③

  B.②④C.③④D.①②

  【解析】选A。题干中“享受权大于法”“依然存在”,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任重道远,法治不仅要有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①③正确;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②错误;④观点错误,不选。

  议题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阅读教材P81-82,思考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情景材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思考:⑴除右图所列法律外,我国还有哪些针对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的法律?⑵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点评:(1)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残疾人保障法等。

  (2)法律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是为了在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之间做出平衡。

  法律正是出于人人平等的原则针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优待和保护进行补充,以弥补他们法律地位的不足。这正是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情景材料:

  我国民法总则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思考: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点评: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法律出自国家而道德来自社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可以促进道德发展,道德也可以补充法律的不足。如:一般情况下,造成别人损害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而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判断:以下观点正确吗?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4)建设法治国家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教化作用。

  例题3:“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充分说明了(

  )①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②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法治和德治能相互代替

  ④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解析】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是不能相互代替的,③错误;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④不选;①②符合题意且正确。

  例题4:我们要努力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下不属于实现该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的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解析】选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的原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B符合题意,入选。

  板书设计

篇九: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的基本原则有(

  )。

  A.必须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

  B.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C.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正确答案:ABCD

推荐访问:必须强化什么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推进依法 强化

最新推荐

版权所有:楚冠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楚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楚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150291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