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12篇)

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12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14:40:07

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12篇)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傣族舞蹈-百度文库  傣族舞蹈  居住在山川秀丽的西双版纳中的傣族人民,同时也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12篇),供大家参考。

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12篇)

篇一: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傣族舞蹈-百度文库

  傣族舞蹈

  居住在山川秀丽的西双版纳中的傣族人民,同时也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繁多的舞蹈种类。除了比较熟悉的孔雀舞这样的表演性舞蹈,还包括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蹈等形式多样的舞蹈种类。这些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但也有轻快明朗的舞蹈。

  一、傣族基本情况介绍

  (一)傣族地理位置及环境情况介绍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二)傣族历史发展演变介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三)傣族的社会文化简介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编辑本段二、傣族舞蹈分类简介

  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一)

  自娱性的节目

  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1.“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2.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二)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三)祭祀性舞蹈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

  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三)武术性舞蹈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四)其他傣族舞蹈具体介绍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

  “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三、傣族舞蹈的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四、傣族舞蹈的手位

  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篇二: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百度文库

  需要修改的地方:1要结合实际在学习傣族舞的过程中体现三道弯的重要性,现在论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2通过舞蹈作品分析那块要以主题三道弯为主,现在分析的三道弯太少,没有扣住主题。

  3注意论文要求的格式

  目

  录

  一、引言

  …………………………………………………………………

  二:“三道弯”的基本概念………………………………………………

  三:傣族舞“三道弯”形成的基本要领

  ………………………………

  (一)特殊的地域

  ………………………………………………………

  1(二)文化的积淀

  ………………………………………………………

  2四:三道弯的动律和体态分析

  …………………………………………

  2(一)

  三道弯动律的基本特征

  …………………………………………

  2(二)

  三道弯体态的基本特征

  …………………………………………

  2五:“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3(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

  3(二)通过舞蹈作品分析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创新

  ……

  31:邵多丽的艺术创新

  …………………………………………………

  32:雀之灵的艺术创新

  …………………………………………………

  4六:总结

  …………………………………………………………………

  5参考文献

  …………………………………………………………………

  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

  摘要:傣族舞蹈对于三道弯的使用非常独到,除了和其他民族舞有着三道弯的基本表现形式,而且还结合了本民族的独特属性,比如下体多保持一种半蹲状态、身体和手臂都能够形成反S形状,从而更加丰富了三道弯的表现形式。而傣族舞种的三道弯的独特魅力和其本身的文化和地域环境因素不无关系,当然这也和很多优秀的傣族舞蹈家们的创新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三道弯的基本定义着手,进一步分析了三道弯的律动特征和形体特征,再通过对傣族舞的两大经典作品的创新表现进行剖析,阐述了傣族舞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傣族舞;三道弯;发展

  一:引言

  傣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傣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优美、含蓄、轻盈、灵动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傣族舞蹈风格多样,特点优美,特别是三道弯的灵活和创新的使用,让傣族舞蹈形成一种灵动飘渺,由不失刚毅稳健的独特魅力。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主要有三个关键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从从脚掌到弯曲的膝部、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以及手臂的动作三道弯,也就是手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肘到手臂这三道弯。舞蹈动作多以半蹲状态做重拍向下,节奏均匀上下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傣族人民所居住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因素不无关系。特别是现代舞蹈家对傣族舞蹈的持续创新,不仅仅让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变得更加鲜明,同时也让三道弯变得更加魅力十足。

  二:“三道弯”的基本概念

  三道弯实际上是我国民间舞蹈一种特有的舞姿和造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舞蹈过程中整个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呈现一种拧的状态,主要包括头和胸;腰和臀以及胯和腿三个重要关节部位以反S缔造优美姿势。同时在舞蹈过程中,腰、胸、胯是三道弯的主轴,并呈现动态三道弯,再加上一些肢体的技巧,就能够形成各种风格的三道弯。

  在傣族舞蹈中,三道弯是一个最为明显的特色,动听的旋律再加上三道弯这种刚柔并济的舞姿,能够完美阐释傣族人民朴实大方的民族气质,而且三道弯除了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背后的思想和含义,但是也会通过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来传情达意,因此能够形成一种立体的感情传达氛围,从这点上来说,三道弯已经不是简单的对线条起伏状态、数量多少、已经三道弯难度的区别,更多的阐述了对曲线美的赞赏。

  三:傣族舞“三道弯”形成的基本要领

  [1]

  (一)特殊的地域

  傣族聚集区主要位于云南省、缅甸、老挝以及越南等交界处,能够兼容并蓄四面八方的文化精华。傣族聚居区属于我国亚热带气候,常年雨水充沛,椰树高入云天,傣族人民都居住在干栏式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而常年的炎热天气让众多女性穿着窄袖短衣以及筒裙,这样的装束更容易散发体内的热量。这种窄袖短衣的重要特点就是紧紧套着胳膊,没有缝隙,前后衣襟刚好齐腰,因此在腰间就能够形成固定的S形,而且筒裙的装束也进一步突出傣族三道弯的特点。这种装束让傣族妇女能够感觉清凉,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女性的主要性征器官,如胸、臀和腰。因此能够让女性显得更加妩媚和性感。

  当然这种独天得厚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各种珍禽异兽,其中孔雀和色彩斑斓的蝴蝶就是这里的另外的主人,而这些美丽的动物和傣族人民长期融入在一起,这些动物的美丽形象久而久之就会在傣族人民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人们在狩猎或者遇到重大节日载歌载舞时就会不自觉的模仿这些美丽动物的形态,从而展现自己的喜悦之情。而随着人们对这种舞蹈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动物形体的姿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孔雀舞和蝴蝶舞等傣族的一些象征性的舞蹈。而孔雀的各种姿态正是三道弯的完美体现,这些三道弯自然就融入了傣族舞蹈的精髓中。

  (二)文化的积淀

  傣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百越族系,蛇和鸟是傣族的图腾,傣族和水也情有独钟,巢居和种植水稻,语言自成体系,喜欢吃异物。在这些众多的民族文化渊源中,蛇和鸟的图腾正是孕育傣族“三道弯”的基础,因为鸟的静态形状就是明显的S型三道弯,而蛇在运动时,也能够形成三道弯。与此同时,傣族都是滨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傣族人民对水有着天然且特殊的感情。水在静态时表现得非常恬静,而在风乍起时,则水波滚动的S型形状正切合了傣族的三道弯。而傣族人民为了进一步阐述对水的感情,每年还有泼水节,而泼水节从细节的动作和傣族人们的喜悦表情中,都会自然的流露出三道弯。傣族人习水便舟的习俗进一步形成了赛龙舟、比划船的节日,在划龙舟时,人们走上船是的动作会呈现一种三道弯,比如人体的坐姿和赛船之间的三道弯,而在手持划桨时,手掌和手臂之间会形成三道弯,在比赛过程中,划船和水波的荡漾都会显示出三道弯。水是孕育傣族三道弯柔美,优雅的根源,而蛇和鸟的动静结合则让傣族三道弯同时拥有了动率和体态基本特征。

  四:三道弯的动律和体态分析

  (一)三道弯动律的基本特征

  傣族劳动人民长期居住在世外桃源般是人间仙境,宁静的家园养成了傣族人民不喜欢剧烈运动的习惯,人们体态安详,在舞蹈动作方面,节奏基本上以2/4拍的动律绵延不断,舞动动律基本特征为腿部保持半蹲[2]

  状,重拍向下,双膝动态屈伸,并通过屈伸来带动身体的震动和摇摆。脚步动律则以脚后踢为主,动作时快时慢,落地轻灵,这种律动不仅仅类似孔雀的行走方式,同时也类似亚热带大象的行走的稳健,可以说是一种蕴含了力量的灵动美,是将刚健和柔美进行了完美融合。另外傣族舞蹈的三道弯还体现了一边顺之美,这种动律特征主要是因为傣族姑娘在挑水、挑谷以及扬场劳动式的动作,这些动作让手脚身三个部分顺着同一方向运动,同时在舞蹈过程中,这种一边顺的造型还融入了三道弯,进而形成一边顺和三道弯的融合。

  (二)三道弯体态的基本特征

  三道弯具有非常显著的雕塑之美,每个舞蹈动作就好像一个个动态的雕塑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三道弯不仅仅是身体三个部位的反S型,实际上三道弯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或者各个动作都能够体现出来。人体三个核心反S型有三个部位,其一就是脚掌到弯曲的膝部;其二就是从漆部到胯部;其三就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部;而诸多细节也有三道弯,比如手臂的几个动作的三道弯,如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部,肘部到手臂部;腿部同样也存在三道弯。各个三道弯构成了人体立体网络三道弯。

  这些三道弯往往通过掌型、曲掌型、孔雀头型以及孔雀嘴型以及孔雀爪型来体现手部的三道弯,而脚型的三道弯则有勾绷脚,手臂部位的三道弯则有低展翅、平展翅以及双合翅等,这些不同的翅状手位在舞姿造型主要模仿的是树桩上栖息的孔雀,自然低垂的翅膀呈现了较为完美的三道弯造型。

  五:“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

  傣族舞蹈风格拥有民族舞的普遍形态,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风格,从舞蹈动作流露出来的情感更加细腻和内敛,充分展现了水的魅力,舞蹈动作充分运用手、脚、肢体以及身体和眼神来表达情感,一举手一投足各自风流,充分展现了艺术魅力。傣族舞蹈的各个动作和姿态是一个不断加工和发展的过程,从模拟到发展,从发展到表现,从表现到写意,从写意到艺术创造,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实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从而赋予了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内涵。

  而三道弯体态这种舞蹈姿态,虽然在其他民族舞蹈中也有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三道弯可以说是傣族舞蹈的灵魂所在,不同的出跨程度、不同的音乐节奏、不同的器乐演奏就能够展现不同的艺术意境,或是能够展现地域的风情和特有的舞蹈特点,从静态的雕塑美到动律美都能够极尽鲜明特色和韵律之美,也正是如此让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拥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舞蹈作品分析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创新

  1:邵多丽的艺术创新

  [3]

  舞蹈《邵多丽》在央视舞蹈大赛上获得了金奖,这说明了《邵多丽》这个舞蹈的精彩和艺术创新度,《邵多丽》音乐一响起就能够让我们立刻进入了现代和民族的交融情景,再加上三个花季少女在小溪边、穿林度花时的优雅小步,时而嬉皮玩笑,时而将自己的身体融入到自然中,和鱼儿一同嬉戏,一会儿又如同蝴蝶在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从现代到民族,再从民族到现代,切换自然,现代和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这是《邵多丽》对傣族舞蹈的艺术创新,让傣族舞的三道弯融入到现代舞蹈元素中,让民族舞蹈焕发出新的风格。只要认真观看《邵多丽》就能够在这支舞蹈中包含了较多的现代舞部分,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傣族舞蹈,更是一种现代和民族的结合体,对傣族舞蹈中的鼓点进行了重新的编曲,傣族舞蹈中柔和的鼓点在前半段的配乐中加强了鼓点的顿点,当音乐响起时,不会让人绝对绵柔,而是变得现代节奏感十足。

  与此同时,相对于传统的《邵多丽》傣族舞蹈来说,少女们的紧身上衣、直筒束裙让这些舞者的动作幅度受到限制,只能够突出傣族的核心三道弯,如身体三道弯以及手部三道弯等,但是在央视上竞赛的《邵多丽》则在编舞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对舞者衣服材料的创新让舞者的动作可以变得更大,这是为什么《邵多丽》上的动作出现了大开大合的现象,这和传统的傣族舞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大开大合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拥有了三道弯的柔美,也让三道弯更能够展现一种稳健和力量之美,让《邵多丽》更能够被现代人接受。编曲的创新再加上舞蹈动作的创新让《邵多丽》能够更好的融入现代元素,不会让传统的民族舞蹈中植入现代元素变得突兀,而且后半段的慢拍版,又进一步增强了傣族舞蹈的柔美风格,前半段和后半段风格的强烈对比更能够体现艺术震撼力,在慢拍的配乐下,再加上傣族姑娘的曼妙三道弯,让傣族姑娘的那种羞涩、可爱和美丽变得更具美感,观众会不自觉的感觉到美景中的青春,青春中的诗意,三个美丽少女就好比人间精灵。这是《邵多丽》的艺术创新给傣族舞蹈植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2:雀之灵的艺术创新

  作为傣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非杨丽萍的《雀之灵》莫属,雀之灵的表演与其说是一种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完美呈现,更不如说是一种意向的反应,舞者借助孔雀的各种形态来感悟生命,感悟生活,感悟思想。《雀之灵》中各种模仿孔雀的动作看似简单,如果深入思想之后就会发现这是舞者将孔雀之魂和人体之形进行了完美融合。杨丽萍塑造的孔雀形象别具匠心,让孔雀的灵气通过舞者的三道弯完美的呈现,与此同时现代编舞更让杨丽萍的《雀之灵》充满了审美魅力以及动感韵味。杨丽萍在《雀之灵》中的婀娜身姿,以及将手位三道弯运用的出神入化,将一只白孔雀塑造成具有灵魂的神鸟。《雀之灵》从央视春晚走出来,成为民族舞蹈和现代元素结合的另一个典范。夸张的三道弯,各种展翅的夸张三道弯、手臂三道弯,撩腿摆裙展现孔雀开屏时的炫美,将人间传说的美丽精灵完美呈现观众视野。成为当年春晚舞蹈类表演一等奖。此后杨丽萍的《雀之灵》就成了傣族孔雀舞的巅峰之作。

  欣赏杨丽萍的《三道弯》,分明看到了一只孔雀正在高视阔步,时而侧身轻颤,时而迅捷旋转,时而闲[4]

  庭信步,时而雀跃飞奔,每一种姿态都充分发挥出了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和动律特征。具体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就是杨丽萍采用它修长且柔韧的手臂和极其灵活的手指极具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一种动律三道弯,将孔雀的引颈昂首的动作和静态完美的展现。特别是其灵活的手指将三道弯如波浪一样传递到另一个手指尖,这种轻微的波浪渐渐汇聚成大幅度的三大碗,从而展现一种柔美到动感的融合,这种三道弯动态的变化就精确的展现孔雀的神态;其二就是在细碎的舞步表现上,其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够和身体形成三道弯,可以说每一步都是舞步,都给人带来柔中带刚且刚中带柔的美感。在长裙翩飞之时的三道弯,就好像一只孔雀突然律动的旋转,而手部的不同摆动和身体形成的三道弯则能够让情感逐步凝聚,进而膨胀最后爆发。

  最后就是在动作的编排上舞者杨丽萍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手指、腕、臂、胸、腰、髋等关节的神奇的有节奏的运动,显示了傣族舞“三道弯”的曲线美,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杨丽萍用现代的审美和独特的表现风格,把傣族传统的舞蹈融入了现代的舞蹈语言,打破了傣族舞蹈程式化的一种堆砌,使傣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傣族舞的传承,发展创新推向了新的高度,让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带入新的领域。

  六:总结

  傣族舞蹈来自于澜沧江,傣族舞的三道弯就好像蜿蜒的澜沧江河流那样柔美、俊秀、宽容和引入沉醉。傣族舞的三道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再加上很多舞蹈家对傣族舞蹈的革新和创新,让傣族舞的三道弯能够和现代舞蹈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这无疑是增长了傣族舞蹈的生命,同时也让傣族舞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傣族舞的三道弯以及一边顺和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又进一步开拓了民族舞发展领域,丰富了傣族舞三道弯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宇辉;舞蹈的节奏感和动律美[N];吉林日报;2004年

  [2]赵云艳;;自然环境与民族舞蹈特色[J];今日民族;2011年05期

  [3]郭世偲;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及教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张莎莎;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李坚;;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J];学术探索;2010年05期

  [6]郭世偲;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及教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韩珂;;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大舞台;2012年09期

  [8]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龚石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学;2010年

  [5]

  [10]杨春平;马云星;;浅谈民族舞蹈的创作与民族“传统”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2年02期

  [6]

篇三: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分析花腰傣歌舞音乐的民族特点-百度文库

  分析花腰傣歌舞音乐的民族特点

  一、舞蹈音乐旋律中的民族性特征

  一个民族音乐旋律表现出的不同色彩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审美选择的结果。一个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会使得人们在感知该民族音乐时具有一种独特的听辨力,从而加深对该民族音乐的接受与了解。在引入《生产?劳作》这一部分的音乐,一开始是由男声演唱的一段傣语原生态歌曲,歌曲以一段时隐时现的电子音乐做背景,把花腰傣原生态民歌完整的展现出来,使观众在现代舞蹈音乐以电子合成音乐为主的声响效果中充分领略花腰傣原生态民歌的独特魅力。之后,在新平随处可见的牲畜脖子上挂的铃铛打出几个简单节奏轻摇铃声后,传来鸡、牛、鸭、羊等动物的叫声和着小溪流淌声与小鸟叫声,一幅农耕场景通过听觉展示在观众面前。通过对听众听觉上的引导,使听众对花腰傣生活的农耕环境有了一个不自觉的判断,这里舞蹈音乐把花腰傣的生活与生产劳作的原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展示给了听众。在《花腰宴舞》整部歌舞剧中的演唱部分,音乐着力于突出花腰傣民歌的旋律风格特征。花腰傣音乐中吟、颂占的比例较大,如在序幕中每一个小段音乐的开头,大多采用了吟、颂的音乐表达方式。在《生产?劳作》音乐中女声独唱部分的旋律,曲调婉转柔美,歌曲中多次用到“嗯、洒啰”等衬词。旋律在以宫调式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转调,在柔美的背景音乐衬托下反复吟唱,旋律在反复过程不断的变化、发展使该主旋律时值不断得到拉伸,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突出花腰傣女性羞涩、温柔的民族性格。在《多情的花街》对唱部分,旋律以级进为主,辅以三度、四度的跳进,在这一部分中旋律以五声宫调式为主,在旋律衔接中也有商调式、羽调式出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主要突出了花腰傣五声宫调式为主的民族调式特征。由上可以看出,花腰傣音乐具有旋律音域相对狭窄的特征,在花腰傣的音乐中,旋律一般轻柔、舒缓、以级进为主,一般在八度以内,跳进的旋律音程相对较少见,在演唱中装饰音的使用较频繁,衬词的使用如“嗯、呢、喂撒啰”等较为常见,在演唱发声时常常使用鼻腔轻柔共鸣,营造出嗲声嗲气的声音效果。在调式上表现出了调式融合的特点,特别在《生产?劳作》中女声独唱部分旋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乐段内乐句间反复出现调式间的交替,进一步强化了花腰傣五声宫调式的民族性特征。

  二、舞蹈音乐节奏中的民族性特征

  节奏可以超越民族意识的隔阂,唤起人类共同的美感,在很多时候旋律虽然会使我们感到陌生,但节奏却可以让我们立刻明白它表达的是抒情还是热烈

  的情绪等,因此舞蹈音乐中的节奏担负着向听众描述民族文化差异的重任。在整个舞剧中,音乐节奏一如花腰傣的民族性格表现出一种简朴、平稳的特性。开场舞中的《猫猫舞》片段,在一声老虎的呼啸声中开始,表现了花腰傣对老虎的原始图腾崇拜,整个片段中用鼓点、锣、镲打出的节奏,并以这一简单的节奏型为基调,随着舞者动作不断重复,这一节奏在重复中又有所发展变化,以加强舞蹈动作的律动感。这样的节奏来源于平时花腰傣在祭祀活动中常用的节奏,仅仅做了极小的改动,整体节奏感觉朴实无华,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花腰傣对信奉万物有灵的朴素的原始图腾崇拜。在展现花腰傣生活状态和谈情说爱的片段中,节奏进行舒缓而从容,在柔美的旋律中,节奏大多以较慢的进行为主,通过节奏平稳进行表现出花腰傣从容的生活状态,但为剧情发展的需要,在段落的结尾部分,往往又以欢快、跳跃的节奏结束。如《祝福》部分就以欢快热烈的节奏进行表现出花腰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欢快的节奏进行体现了花腰傣民族性格中积极乐观的一面。

  三、舞蹈音乐音色中的民族性特征

  在现代舞蹈音乐创作中,电子合成音乐往往占据舞蹈音乐的主体部分,电子音乐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一般在整部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在强大的电子音乐主导下,只有恰到好处的把具有最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音色表现在其中,才能对舞蹈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1.人声自然、缠绵、婉转、柔和是花腰傣民歌演唱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花腰傣温柔、水一样民族性格的体现。在花腰傣的演唱发声中,无论男女都善于使用后鼻音归韵的演唱方法。在演唱过程中,乐句之间十分讲究押韵,乐段多为上下段结构,音乐可多次反复,变化时加入滑音、颤音等,演唱的音域一般较窄,旋律线条平稳,速度也十分平稳、舒缓,旋律与歌词经常相对应为一字一音。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的“赶花街”,是花腰傣在春天举行的一次比美赛装、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盛大活动。这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盛装出行,傣家小卜少的穿戴更是如花似玉。小卜少们把斜挂腰间的精致秧箩,装满了糯米饭、干黄鳝和咸鸭蛋。花街上,如果姑娘小伙心有灵犀,便相约到槟榔树下共享爱情的美餐。在《多情的花街》男女对唱部分表现的正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面,男女在演唱时,都以一种轻柔、慢声细语的倾诉似的声调倾诉花腰傣男女一见倾心的情愫。这部分对唱中男女声细腻、轻柔、在男声合唱的衬托下,更显出花腰傣的似水柔情。2.器乐葫芦丝是傣族音乐中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葫芦丝的由来在傣族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美好传说,但毋庸置疑的是葫芦丝作为傣族青年男女的“传情媒介”一直世代相传。葫芦丝由傣族人民生活中最常见的葫芦与竹子就地取材制作而成,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悠扬,宛如花腰傣少女缠绵的歌声,葫芦丝的发明展现了傣族人民对音乐的热爱,是傣族人民器

  乐文化的精髓。以致于人们往往一听到葫芦丝音乐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俏丽的傣族少女,因此葫芦丝成了傣族音乐中标志性的艺术载体。在《花腰宴舞》的各个片段中,不断穿插于各个段落的葫芦丝独奏旋律线条,在无形中引导着人们走入花腰傣的世界,在音乐的盛宴中领略花腰傣温婉风情。同时鼓、锣、镲也是花腰傣在平时节日聚会或祭祀时常用的打击乐器,在整部歌舞剧中,大多使用鼓、锣、镲打击出震撼人心的节奏,表现激烈、欢快的场景推动剧情的发展。如在开场舞中的《猫猫舞》片段中就大量地使用鼓点来表现傣家汉子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特点。猫猫舞是花腰傣人在婚丧娶嫁和祭祀活动时表演的民间传统武舞,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是用来驱赶瘟疫和鬼魂、祭祀祖先、避灾纳吉的宗教活动。舞蹈共有20余个套路,表演动作刚强有力,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武术特点,这段音乐中,运用花腰傣常用的打击乐器,通过密集的鼓点层层推进,进一步展示出了傣家汉子民族性格中刚强的另一面。

  四、结语

  依水而居的社会生态环境,造就了花腰傣如水的性格,在傣族传统文化传说中虽然常常赋予傣家汉子勇敢、坚强的性格,却也往往也着重于描述其宽容、忍让、柔情的一面,而这种温婉柔和的性格正是花腰傣民族性格的一种折射。花腰傣这种克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的音乐影响尤为显着,因此在他们的舞蹈音乐中演唱音色圆润略带鼻音,器乐虽然用鼓、镲等打击乐器表现出傣族人民刚强的一面,但又以葫芦丝的柔美音色进行中和,体现着花腰傣人民热爱自然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在现代舞蹈音乐的创作中,大多以电子合成音乐为主,因为电子音乐强大的表现力可以根据舞蹈剧情的发展需要来表现各种或热烈非凡或柔情似水的场面,但作为展现民族风情的歌舞剧,一定要注意用本民族特有的音乐突出该民族的民族性特征。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各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同时也催生了不同风格的舞蹈音乐艺术,因此只有在舞蹈音乐的创作中努力突出该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才能使舞蹈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既富有鲜活的时代感又能把该民族独具魅力的艺术文化精髓完整的表现出来。

篇四: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百度文库

  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

  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

  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

  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

  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

  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余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

  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

  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

  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

  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

  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

  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

  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

  手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

  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

  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

  舞蹈形象和含义。在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

  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

  中,有孔雀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

  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铭、铉等乐器和谐打击

  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象脚鼓发出的“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

  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余和热带的风情。

  这种静态的雕塑感和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静态的造型美,乂有动态的韵律美。以上说明了傣族舞蹈的内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与傣族所居

  住的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

  的。

  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源于古代白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

  顺边”的美,则源自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是傣族特色的

  舞蹈造型,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乂一特点。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

  伸与颔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现在还可以在“软舞”(嘎温)中窥见过去跳舞时的一些踪迹。相

  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孑

  L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

  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

  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蔑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蔑

  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都是手脚同出一侧,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

  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乂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

  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于

  “三道弯”和“一顺边”融和后,乂在傣族也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动态形象。

  四、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

  神鸟,视大象为圣象。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间舞蹈的乂一文化特征。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

  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

  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

  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它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

  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象之国”。

  唐?樊绰《蛮书》说傣族地区“象大

  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象不仅可以耕田,还可以搬运木材,负重至远,其

  至可以组阵打仗,象皮还可以制成坚固的甲宵。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

  当成财富的象征,傣族人是傣族民

  对象的崇拜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傣族人民

  长期与象和睦相处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众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五、水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对水有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态似水样平和

  温静。傣族民间舞蹈普遍平和温静,正显示出水文化的这一特征。说到傣族的水

  文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

  桑堪”或“桑堪比迈”。傣语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由于欢度新

  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小无比的真诚。从流传下来的

  《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傣族

  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

  称为“鲁傣鲁喃”,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

  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他们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这是对傣族性格的乂一描述他们待人礼貌温和,但外柔内刚,聪明乂幽默诙谐像

  水一样,有时潺潺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汹涌而澎湃。其性格也是丰富

  多彩的。舞蹈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傣族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

  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潇洒轻盈的蔑帽舞,灵活、骄健、敏

  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

  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动作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

  情狂放而豪爽,也是水文化的表现。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腿、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

  中柔和温情的表现。

  这从上世纪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

  《水》这一舞蹈节

  目中,便可看出端倪。这个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节目,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她深刻地表现了傣族水文化的特征。而别人模仿表演《水》

  时,观众们常常感到和刀美兰相比大为逊色,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

  他艺术表演者对傣族水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3】李赞等.论中国民间舞艺术【Ml.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20XX【4】王锋,张晓琴.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一一傣族.北京:中国水

  利水电出版社,20XX

篇五: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2)-百度文库

  目

  录

  一、引言

  …………………………………………………………………

  二:“三道弯”的基本概念………………………………………………

  三:傣族舞“三道弯”形成的基本要领

  ………………………………

  (一)特殊的地域

  ………………………………………………………

  1(二)文化的积淀

  ………………………………………………………

  2四:三道弯的动律和体态分析

  …………………………………………

  2(一)

  三道弯动律的基本特征

  …………………………………………

  2(二)

  三道弯体态的基本特征

  …………………………………………

  2五:“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3(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

  3(二)通过舞蹈作品分析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创新

  ……

  31:邵多丽的艺术创新

  …………………………………………………

  32:雀之灵的艺术创新

  …………………………………………………

  4六:总结

  …………………………………………………………………

  5参考文献

  …………………………………………………………………

  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

  摘要:傣族舞蹈对于三道弯的使用非常独到,除了和其他民族舞有着三道弯的基本表现形式,而且还结合了本民族的独特属性,比如下体多保持一种半蹲状态、身体和手臂都能够形成反S形状,从而更加丰富了三道弯的表现形式。而傣族舞种的三道弯的独特魅力和其本身的文化和地域环境因素不无关系,当然这也和很多优秀的傣族舞蹈家们的创新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三道弯的基本定义着手,进一步分析了三道弯的律动特征和形体特征,再通过对傣族舞的两大经典作品的创新表现进行剖析,阐述了傣族舞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傣族舞;三道弯;发展

  一:引言

  傣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傣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优美、含蓄、轻盈、灵动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傣族舞蹈风格多样,特点优美,特别是三道弯的灵活和创新的使用,让傣族舞蹈形成一种灵动飘渺,由不失刚毅稳健的独特魅力。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主要有三个关键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从从脚掌到弯曲的膝部、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以及手臂的动作三道弯,也就是手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肘到手臂这三道弯。舞蹈动作多以半蹲状态做重拍向下,节奏均匀上下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傣族人民所居住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因素不无关系。特别是现代舞蹈家对傣族舞蹈的持续创新,不仅仅让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变得更加鲜明,同时也让三道弯变得更加魅力十足。

  二:“三道弯”的基本概念

  三道弯实际上是我国民间舞蹈一种特有的舞姿和造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舞蹈过程中整个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呈现一种拧的状态,主要包括头和胸;腰和臀以及胯和腿三个重要关节部位以反S缔造优美姿势。同时在舞蹈过程中,腰、胸、胯是三道弯的主轴,并呈现动态三道弯,再加上一些肢体的技巧,就能够形成各种风格的三道弯。

  在傣族舞蹈中,三道弯是一个最为明显的特色,动听的旋律再加上三道弯这种刚柔并济的舞姿,能够完美阐释傣族人民朴实大方的民族气质,而且三道弯除了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背后的思想和含义,但是也会通过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来传情达意,因此能够形成一种立体的感情传达氛围,从这点上来说,三道弯已经不是简单的对线条起伏状态、数量多少、已经三道弯难度的区别,更多的阐述了对曲线美的赞赏。

  三:傣族舞“三道弯”形成的基本要领

  [1]

  (一)特殊的地域

  傣族聚集区主要位于云南省、缅甸、老挝以及越南等交界处,能够兼容并蓄四面八方的文化精华。傣族聚居区属于我国亚热带气候,常年雨水充沛,椰树高入云天,傣族人民都居住在干栏式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而常年的炎热天气让众多女性穿着窄袖短衣以及筒裙,这样的装束更容易散发体内的热量。这种窄袖短衣的重要特点就是紧紧套着胳膊,没有缝隙,前后衣襟刚好齐腰,因此在腰间就能够形成固定的S形,而且筒裙的装束也进一步突出傣族三道弯的特点。这种装束让傣族妇女能够感觉清凉,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女性的主要性征器官,如胸、臀和腰。因此能够让女性显得更加妩媚和性感。

  当然这种独天得厚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各种珍禽异兽,其中孔雀和色彩斑斓的蝴蝶就是这里的另外的主人,而这些美丽的动物和傣族人民长期融入在一起,这些动物的美丽形象久而久之就会在傣族人民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人们在狩猎或者遇到重大节日载歌载舞时就会不自觉的模仿这些美丽动物的形态,从而展现自己的喜悦之情。而随着人们对这种舞蹈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动物形体的姿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孔雀舞和蝴蝶舞等傣族的一些象征性的舞蹈。而孔雀的各种姿态正是三道弯的完美体现,这些三道弯自然就融入了傣族舞蹈的精髓中。

  (二)文化的积淀

  傣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百越族系,蛇和鸟是傣族的图腾,傣族和水也情有独钟,巢居和种植水稻,语言自成体系,喜欢吃异物。在这些众多的民族文化渊源中,蛇和鸟的图腾正是孕育傣族“三道弯”的基础,因为鸟的静态形状就是明显的S型三道弯,而蛇在运动时,也能够形成三道弯。与此同时,傣族都是滨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傣族人民对水有着天然且特殊的感情。水在静态时表现得非常恬静,而在风乍起时,则水波滚动的S型形状正切合了傣族的三道弯。而傣族人民为了进一步阐述对水的感情,每年还有泼水节,而泼水节从细节的动作和傣族人们的喜悦表情中,都会自然的流露出三道弯。傣族人习水便舟的习俗进一步形成了赛龙舟、比划船的节日,在划龙舟时,人们走上船是的动作会呈现一种三道弯,比如人体的坐姿和赛船之间的三道弯,而在手持划桨时,手掌和手臂之间会形成三道弯,在比赛过程中,划船和水波的荡漾都会显示出三道弯。水是孕育傣族三道弯柔美,优雅的根源,而蛇和鸟的动静结合则让傣族三道弯同时拥有了动率和体态基本特征。

  四:三道弯的动律和体态分析

  (一)三道弯动律的基本特征

  傣族劳动人民长期居住在世外桃源般是人间仙境,宁静的家园养成了傣族人民不喜欢剧烈运动的习惯,人们体态安详,在舞蹈动作方面,节奏基本上以2/4拍的动律绵延不断,舞动动律基本特征为腿部保持半蹲[2]

  状,重拍向下,双膝动态屈伸,并通过屈伸来带动身体的震动和摇摆。脚步动律则以脚后踢为主,动作时快时慢,落地轻灵,这种律动不仅仅类似孔雀的行走方式,同时也类似亚热带大象的行走的稳健,可以说是一种蕴含了力量的灵动美,是将刚健和柔美进行了完美融合。笔者在学习傣族舞的经典作品孔雀舞时发现了几乎利用了身体各部位的三道弯,手臂及手腕及手指部位的三道弯;腰、臀的三道弯以及足弓,小腿部位的三道弯等,这些三道弯还处于一种不断的变化,从一个三道弯流转成另一个三道弯,形成三道弯的动律。

  (二)三道弯体态的基本特征

  三道弯具有非常显著的雕塑之美,每个舞蹈动作就好像一个个动态的雕塑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三道弯不仅仅是身体三个部位的反S型,实际上三道弯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或者各个动作都能够体现出来。人体三个核心反S型有三个部位,其一就是脚掌到弯曲的膝部;其二就是从漆部到胯部;其三就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部;而诸多细节也有三道弯,比如手臂的几个动作的三道弯,如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部,肘部到手臂部;腿部同样也存在三道弯。各个三道弯构成了人体立体网络三道弯。

  这些三道弯往往通过掌型、曲掌型、孔雀头型以及孔雀嘴型以及孔雀爪型来体现手部的三道弯,而脚型的三道弯则有勾绷脚,手臂部位的三道弯则有低展翅、平展翅以及双合翅等,这些不同的翅状手位在舞姿造型主要模仿的是树桩上栖息的孔雀,自然低垂的翅膀呈现了较为完美的三道弯造型。

  五:“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

  傣族舞蹈风格拥有民族舞的普遍形态,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风格,从舞蹈动作流露出来的情感更加细腻和内敛,充分展现了水的魅力,舞蹈动作充分运用手、脚、肢体以及身体和眼神来表达情感,一举手一投足各自风流,充分展现了艺术魅力。傣族舞蹈的各个动作和姿态是一个不断加工和发展的过程,从模拟到发展,从发展到表现,从表现到写意,从写意到艺术创造,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实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从而赋予了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内涵。

  而三道弯体态这种舞蹈姿态,虽然在其他民族舞蹈中也有体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三道弯可以说是傣族舞蹈的灵魂所在,不同的出跨程度、不同的音乐节奏、不同的器乐演奏就能够展现不同的艺术意境,或是能够展现地域的风情和特有的舞蹈特点,从静态的雕塑美到动律美都能够极尽鲜明特色和韵律之美,也正是如此让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拥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舞蹈作品分析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创新

  1:邵多丽的艺术创新

  [3]

  舞蹈《邵多丽》在央视舞蹈大赛上获得了金奖,这说明了《邵多丽》这个舞蹈的精彩和艺术创新度,《邵多丽》音乐一响起就能够让我们立刻进入了现代和民族的交融情景,再加上三个花季少女在小溪边、穿林度花时的优雅小步,时而嬉皮玩笑,时而将自己的身体融入到自然中,和鱼儿一同嬉戏,一会儿又如同蝴蝶在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从现代到民族,再从民族到现代,切换自然,现代和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这是《邵多丽》对傣族舞蹈的艺术创新,也正是通过这种创新,更加体现了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研究舞蹈《邵多丽》时可以发现在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看到一个个的傣族的经典的三道弯舞蹈姿态,而且这些姿态通过对服装的进一步创新,更容易让舞者将三道弯的动律幅度增大,因此能够凸显舞蹈中的三道弯的动律和静态雕塑之美。

  三道弯在舞蹈《邵多丽》的重要性体现更多体现在舞蹈的意境上,从《邵多丽》的配乐上并不是纯正的民族音乐,还增加了一些快速的现代音乐,原本这和傣族舞的三道弯这种慢拍的舞蹈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但是通过舞者的创新,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来放大三道弯的动律,因此能够很好的和音乐节奏配合上,在舞台表现上三道弯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亮色,让舞者的动作和姿态更加曼妙且具有力量之美,舞者通过手臂三道弯和臀部腰部的三道弯的快速切换让舞者看起来更加灵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更能够体现现代年轻女性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一个作品通过对三道弯的不同创新,就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因此三道弯这个傣族舞的经典造型的重要性。

  2:雀之灵的艺术创新

  作为傣族舞蹈的集大成者非杨丽萍的《雀之灵》莫属,雀之灵的表演与其说是一种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完美呈现,更不如说是一种意向的反应,舞者借助孔雀的各种形态来感悟生命,感悟生活,感悟思想。《雀之灵》中各种模仿孔雀的动作看似简单,如果深入思想之后就会发现这是舞者将孔雀之魂和人体之形进行了完美融合。杨丽萍塑造的孔雀形象别具匠心,让孔雀的灵气通过舞者的三道弯完美的呈现,与此同时现代编舞更让杨丽萍的《雀之灵》充满了审美魅力以及动感韵味。杨丽萍在《雀之灵》中的婀娜身姿,以及将手位三道弯运用的出神入化,将一只白孔雀塑造成具有灵魂的神鸟。《雀之灵》从央视春晚走出来,成为民族舞蹈和现代元素结合的另一个典范。夸张的三道弯,各种展翅的夸张三道弯、手臂三道弯,撩腿摆裙展现孔雀开屏时的炫美,将人间传说的美丽精灵完美呈现观众视野。成为当年春晚舞蹈类表演一等奖。此后杨丽萍的《雀之灵》就成了傣族孔雀舞的巅峰之作。

  欣赏杨丽萍的《三道弯》,分明看到了一只孔雀正在高视阔步,时而侧身轻颤,时而迅捷旋转,时而闲庭信步,时而雀跃飞奔,每一种姿态都充分发挥出了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和动律特征。具体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就是杨丽萍采用它修长且柔韧的手臂和极其灵活的手指极具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一种动律三道弯,将孔雀的引颈昂首的动作和静态完美的展现。特别是其灵活的手指将三道弯如波浪一样传递到另一个手指尖,这种轻微的波浪渐渐汇聚成大幅度的三大碗,从而展现一种柔美到动感的融合,这种三道[4]

  弯动态的变化就精确的展现孔雀的神态;其二就是在细碎的舞步表现上,其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够和身体形成三道弯,可以说每一步都是舞步,都给人带来柔中带刚且刚中带柔的美感。在长裙翩飞之时的三道弯,就好像一只孔雀突然律动的旋转,而手部的不同摆动和身体形成的三道弯则能够让情感逐步凝聚,进而膨胀最后爆发。

  最后就是在动作的编排上舞者杨丽萍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能力,通过手指、腕、臂、胸、腰、髋等关节的神奇的有节奏的运动,显示了傣族舞“三道弯”的曲线美,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杨丽萍用现代的审美和独特的表现风格,把傣族传统的舞蹈融入了现代的舞蹈语言,打破了傣族舞蹈程式化的一种堆砌,使傣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傣族舞的传承,发展创新推向了新的高度,让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带入新的领域。三道弯的灵活运用以及细节上的推陈出现,让三道弯展现出另一种灵动和精美,也就是说三道弯是艺术创新之源,杨丽萍通过对三道弯的充分发掘而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三道弯在傣族舞中的重要性。

  六:总结

  傣族舞蹈来自于澜沧江,傣族舞的三道弯就好像蜿蜒的澜沧江河流那样柔美、俊秀、宽容和引入沉醉。傣族舞的三道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再加上很多舞蹈家对傣族舞蹈的革新和创新,让傣族舞的三道弯能够和现代舞蹈实现了完美的融合,这无疑是增长了傣族舞蹈的生命,同时也让傣族舞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傣族舞的三道弯以及一边顺和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又进一步开拓了民族舞发展领域,丰富了傣族舞三道弯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宇辉;舞蹈的节奏感和动律美[N];吉林日报;2004年

  [2]赵云艳;;自然环境与民族舞蹈特色[J];今日民族;2011年05期

  [3]郭世偲;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及教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张莎莎;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李坚;;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J];学术探索;2010年05期

  [6]郭世偲;傣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研究及教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韩珂;;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大舞台;2012年09期

  [8]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龚石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学;2010年

  [10]杨春平;马云星;;浅谈民族舞蹈的创作与民族“传统”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2年02期

  [5]

篇六: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傣族舞蹈的种类与技巧-百度文库

  傣族舞蹈的种类与技巧

  傣族舞蹈的主要种类有:孔雀舞、嘎光舞、象脚鼓舞、大鹏鸟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孔雀舞、嘎光舞和象脚鼓舞最为人们熟知。傣族舞蹈中的技巧技术大多是从民间舞蹈中的原型中提取出来的,经过舞蹈工作者的艺术加工渐渐形成,其中女子技巧以旋转为主,男子技巧出旋转外还有跳跃技巧,尤其在象脚鼓舞中尤为突出。

  傣族舞蹈中技巧的形式

  傣族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形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道具舞等。在孔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中的架桥注重优美性和表演性,以舞姿技巧为主,旋转中的变化多在上身和手臂上。。而孔雀舞、捞鱼舞、大鹏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形式中的技巧以模仿为主,充满自娱和游戏性质,技巧除旋转外,有较多的舞姿跳跃。

  傣族舞蹈中的技巧特点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的特点造型,也是傣族舞蹈中的基本体态,无论是单脚重心旋转还是双脚重心旋转,无论舞姿如何变化都是在三道弯的体态中形成的。跳跃技巧多展现在男子舞蹈中,如象脚鼓舞粗狂、彪悍、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与腿的踢踏并用,夹上胸部的收缩,肩的耸动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跳跃技巧风格,充满了阳刚之美。

  旋转类技术技巧

  (一)

  原地盖脚点转

  1.

  双平展翅盖脚点转

  准备:身体对3点,头对1点,双平展翅、摊掌,眼睛看左手

  做法:以左脚为主力腿、右脚为动力腿,从右往左转

  A.

  重拍上右脚盖脚到一点,转1/2圈、右肩和右手同时到一点,眼睛始终看左手

  B.

  弱拍右脚点到5点,转1/2圈、左肩左手同时到一点

  动作要求:整个自转过程中上身舞姿保持不变,视线在左手、头不留方向,并在稍稍给出的后腰中用头顶主动带动旋转。主力腿的轴心要坚定,膝部的弯曲角度要固定,以保持旋转的平稳性。

  2.

  低展翅舞姿盖脚点转

  准备:身体对准3点、头对一点、左手旁点腰右手平展翅,翘掌,眼镜看1点

  做法:A.上身下右旁腰,以左脚为主力腿加半蹲、右脚为动力腿,盖到1点转1/2圈,眼睛始终顺左肩的斜上方看出见,不留头、发力重点在1点。

  B.再转1/2圈打开左肩到7点,身体回到1点,旋转的脚下动作要求同“盖脚点转”,始终保持舞姿完成旋转

  动作要求:整个自转过程中上身舞姿保持不变,视线始终在左手、头不留方向,并始终挑左肋、下右旁腰,用左肩主动带动旋转。主力腿的轴心要坚定,膝部的弯曲角度要固定,以保持转的稳定性

  3.双合翅交叉舞姿盖脚点转

  准备:身体对准2点、目视前方,双手在三位双合翅交叉舞姿

  做法:A.从左向右转,上身下左旁后腰,以右脚为主力腿加半蹲、左脚为动力腿,重拍左脚踩到2点、左肩同步到位,身体背对1点

  B.在踩到6点、右肩打开对准2点,身体回到面对1点,完成整圈的旋转

  动作要求:整个自转过程中,眼睛始终看上方,挑胸仰头,旋转过程不留头,保持舞姿状态完成旋转。主力腿与高挑的左肋形成旋转的轴心,所有的发力要坚决围绕轴心运动。膝部的弯曲角度要固定,以保持旋转的平稳。主力腿的方向要清楚,用同步转动的肩和点地脚控制旋转的方向。

  3.

  斜展翅舞姿盖脚点转

  准备:身体对准1点、头对准3点看右手,双手斜展翅,提腕掌,双腿正步半蹲

  做法:A.上身下左旁腰,以右脚为主力腿加半蹲、左脚为动力腿,从左往右转,眼睛始终看斜上方的右手,重拍左脚踩到2点、左肩同步到位,转1/2圈后,身体背对1点

  B.再踩到6点、右肩打开对2点,旋转1/2圈,身体回到1点,完成整圈的旋转

  动作要求:整个自转过程中,上身舞姿保持不变,视线在右手、头不留方向,打开的右肩和展开的右臂主动带动旋转,下面的手位离身体不宜过远,过远会影响旋转的速度和舞姿的线条,主力腿的轴心要坚定,膝部的弯曲角度要固定,保持旋转的平稳流畅。

  (二)

  单腿中心舞姿转

  1.

  低展翅舞姿起后退转

  准备:身体对准2点、出发左脚点前,低展翅舞姿准备,视觉方向对1点

  做法:a。想8点迈左脚退地起半脚尖屈膝,同时起右勾脚后腿,上身斌右低展翅舞姿加右旁腰,从又向左转

  B.保持舞姿完整旋转1~2圈,停住舞姿

  动作要求:上步退地重心完全移动到左脚,经过半蹲推地起半脚尖,同时低展翅舞姿形成。眼睛始终顺左肩看出,重拍右肩对8点的同时视线已到4点,在继续转到8点结束。整个过程保持挑左胸腰和下左旁腰。

  2.

  双抱翅舞姿回身单立转

  准备:身体对2点,小八字半蹲,双底展翅向4点回身

  做法:经双腿推地向后起左勾脚、从又向左转,重心站在右脚上,起半脚尖屈膝,上身呈双抱翅摊掌、下左旁腰、视线顺右手指尖看出保持舞姿旋转1~2圈,停在对1点的方向

  动作要求:推地起转,左肩到7点成舞姿,转完1~2圈后停在7点。整个过程有左腿和右手带动,始终保持住左旁腰,视线看左手、头顶顺圈而动,身体在回卷的状态中完成整个旋转,直到停住舞姿仍要保持住腰部的体态

  3.

  顺展翅旁腿舞姿立转

  准备:身体对1点,双手自然下垂,小八字步站立。弱拍加蹲向右回

  身成舞姿,左脚左手带动全身旋转,视线始终跟随左手。在重心移动到有脚的同时,迅速打开90度左勾脚旁腿、上身成顺展翅摊掌舞姿,旋转1~2圈

  动作要求:旋转的过程中强调上顶下踩的力量,用于稳定住重心,保持旋转的平稳。同时在打开的舞姿上不但有旁腰,而且有要向后下一点胸腰,眼睛顺左手的外侧向远看去,形成回卷的体态

  4.

  侧展翅后腿舞姿立转

  准备:身体对2点、眼睛看8点,加半蹲准备起转

  做法:从右向左转向8点迈左脚推地起半脚尖屈膝,同时起右勾脚后腿,上身变右侧展翅舞姿加旁腰,从视觉方向对左手肘上方,保持我自完整旋转1~2圈停住舞姿

  动作要求:上步推地重心完全移动到左脚,经过半蹲推地起半脚尖,同时侧展翅舞姿形成。眼睛始终顺左肩看出,重拍在左肩经过8点的时候,保持舞姿转到身体对1点结束,整个过程保持挑左胸腰和下左旁腰

  5.

  侧展翅后腿舞姿回身转

  准备:身体对8点,小八字半蹲,双底展翅向左回身到6点,准备向右发力起转,上身呈右侧展翅舞姿,下左旁腰,视线顺右手指尖看出,保持舞姿旋转1~2圈,停在1点的方向

  动作要求:推地起转,右肩到3点成舞姿,转完1~2圈后停在3点,整个过程由右脚和右手带动,始终保持住右旁腰,视线看右手

  6.

  顺展翅旁腿蹭跳转

  准备:身体对1点,眼睛看7点,左顺展翅摊掌舞姿,左腿对7点起90度勾脚旁腿、右腿加蹲、膝盖和脚尖对2点

  做法:保持舞姿从右向左跳转,主力腿在全脚落地状态蹭跳,没三次~四次蹭跳完成一圈转,留头位置在1点

  动作要求:从1点发力,重拍始终落在右肩上,左脚左手是转的动力,右肩是转的加力,右脚控制住中心点,始终保持在一个点蹭跳

  (三)移动旋转

  1.平展翅舞姿平转

  准备:身体对2点眼看8点,手在双平展翅位,左手后翻、右手前翻手心均对上方。双脚小八字步站立

  做法:从又向左转,保持准备位舞姿,全脚着地,向8点迈左脚,扣右脚,镜双脚辗转完成一圈。

  动作要求:平脚平转向8点斜线移动。重拍落在右肩、右肩对8点时,强调平稳流畅,不留头,眼睛始终顺左肩斜上方看出。体态保持挑左肋,下右旁腰,用左胸发力,右手在右脚上步的同时发力。

  2.低展翅舞姿加旁腰移动转

  准备:身体对2点,眼见看8点,手在右低展翅位,稍稍挑左胸,双脚小八字步站立

  做法:从3点到7点沿横线移动,从又向左转,保持准备位舞姿,全脚着地,向8点迈左脚,抠右脚,经双脚辗转完成一圈,按要求的数量,如此不断反复旋转

  动作要求:平脚平转强调平稳流畅,重拍落在右臂到7点方向,身体保

  持下右旁腰挑左胸,不留头,眼睛总是顺着左肩斜上方看出

  3.上穿手到双合翅交叉手舞姿

  准备:身体对2点,眼见看8点,手在双平翅位,手心均对斜下方,双脚小八字步站立。

  做法:a。从又向左转,保持准备位舞姿,全脚着地,向8点迈左脚、扣右脚,经双脚辗转旋转4圈,从4点向8点进行。

  b继续保持下身旋转4圈,上身双手经下掏手、在脖子后交叉

  c双手手心相对,贴住脑后勺上穿至三位交叉双合翅位继续旋转4圈

  d保持三位交叉双合翅位旋转4圈

  动作要求:

  整个移动旋转过程中,上身始终保持直立状态,只右手臂做变化,视线顺左肩看出,双平翅时要留头甩头。双交叉合展翅时,固定住头部位置,不留头甩头,用眼睛的余光找方向,脚下移动步子要均匀,要保持转的平稳性,手臂动作要柔和,上穿手时要经过开肘、贴身提腕到脑袋后面,在见见形成交叉双合翅

  4.

  平转掌舞姿跪转

  准备:身体对8点,眼睛看2点,右展翅摊掌,跪姿准备。重心移动到右腿向2点跪地

  做法:a转身1/2左膝跟上到8点替换,同时右肩到8点,穿右手成右低展翅摊掌,眼睛始终看住8点的前进方向

  B再转1/2身体,回到准备位

  动作要求:下肢动作的重心移动和膝盖替换要连贯流畅,身体保持平稳,眼睛始终看好前进方向,直立旋转时,固定腰部,身体不动,只进行手位动作变化,而加旁腰舞姿转时,头顺穿出的手臂运动,头部的转动带上旋的动律

  (三)

  复合舞旋转

  1.

  掏手斜展翅舞姿仰胸转

  准备:身体对3点、基本体态站立,头对1点,双手自然下垂

  做法:以左脚为主力腿,右脚为动力腿,从右往左转

  A重拍上右脚盖脚到1点,转2圈,盖右手掏左手时到1点,眼睛始终看左手,弱拍右脚点到5点,转2圈,左手掏到眼前,同时到1点,形成斜展翅

  B脚下同上,保持斜展翅,左高右低,快速旋转8圈

  动作要求:无论是盖手和掏手,运动过程中身体始终跟左手,并稍下左旁腰,成高展翅舞姿后,眼睛向上看左手仰胸下右旁后腰,头不留方向,但发力重点仍在1点由于加入了后腰,旋转时的重心有部分力量放到了动力脚。

  2.

  平展翅到双合翅交叉立身旋转

  准备身体对准3点头对1点,七平位展翅,摊掌,眼睛看左手

  做法:a以左脚为主力腿、右脚为动力腿。从右往左转,重拍上右脚盖脚到1点,转1/2圈,右肩和右手同时到1点,眼睛始终看左手,沱牌右脚点到5点,转1/2圈,左肩左手同时到1点

  B双手经过腋下掏手,从颈后上穿到三位双合翅交手,完全拉直

  手臂,展开肩部,快速旋转

  动作要求:整个自转过程中,上身的舞姿保持不变,是现在左手,头不留方向,并在稍稍给出的后腰中用头顶主动带动旋转,主力腿的轴心要坚定,膝部的弯曲角度要固定,以保持转的平稳性,舞姿到舞姿的转换要流畅,手臂动作要柔和

  3.

  仰身绕手变回卷舞姿转

  准备:面对1点自然站立,双手下垂身体两旁

  做法:a盖脚点转4小节,七位手手心向下

  B仰胸绕手旋转4小节

  C从仰身—侧枕合掌—卷身的过度转4小节

  D后交叉手卷身转4小节

  动作要求:打开双平展翅的舞姿旋转要保持直体,眼镜看左手,渐渐过度到三位绕手仰胸是要多下胸腰,脸部向正上方,努力挑住颈部,而从仰身过度到侧枕合掌,要有后腰向右旁腰的转换,头枕住合掌下右旁腰,留身体,在过度到卷身转时,身体要经过含胸转化到塌腰撅臀并向左后回看,整个过程的体态变化要流畅,不留转化痕迹

  腾空技术技巧

  (一)

  空转

  1.

  吸腿空转落舞姿

  准备:面对1点,双手自然下垂,八字步站立

  做法:a左脚向正前方上步,右脚迅速跟上到双腿半蹲,由腰部发力,双腿推地挑起到双腿后吸

  B高高腾空的同时,双手向上带动身体呈高位双平展翅,摊掌,由右向左空中转身260度

  C从1点起转回到1点,舞姿落

  动作要求:一定要经过半蹲发力,腰部带动,腿部发力头部上顶,腾空时舞姿尽早成型,转完落地时要有控制,有韧性。

  2.

  侧展翅舞姿空转

  准备:面对2点双手右六位手心向下,正步对2点半蹲

  做法:a腰部发力,双腿推地跳起到左腿盘前、右腿盘后,形成空中舞姿高高腾空的同时,双手到右侧展翅舞姿,用身体的力量完成从左向右空转360度

  B从1点起转,落回1点,落舞姿

  动作要求:起跳要轻盈有力,落地要干净而有控制,空中的盘紧,踢高,舞姿要大,腾空高点在身体经过8点的时候,留头甩头,身体迅速转回1点

  3.

  跨掖转落舞姿

  准备:面对2点眼镜看8点,手有六位手心对下方,右脚直立、左脚前点对2点

  做法:a准备转身面向8点迈左腿

  B第一拍起跳,腰部发力,右腿跨腿左腿掖后,空中形成盘腿,三位展翅造型,完成空转2圈回落到2点

  C下落:落地转身对5点,右膝跪地,形成顺展翅舞姿

  动作要求:起跳要轻盈有力,落地要干净而有控制,空中的盘腿要紧,舞姿要大,力点在右肩经过8点的时候,腾空时一定要注意三位摊掌的舞姿,因为手型是这个动作的民族风格标志,另外,下落后的转身要迅速,跪地的舞姿幅度要大

  (二)

  跳跃

  1.

  双吸腿晃身跳

  准备:面对1点,双手自然下垂,八字步站立,弱拍打开小七位手,半蹲

  做法:重拍推地上跳,上升的过程中完成三次左右晃动身体然后控制身体轻轻落地

  动作要求:一定要经过深蹲发力,用腰部带动、腿部推地,头部向上顶,腾空时在舞姿的造型中,用手臂带动腰部进行左右晃动,落地时一定要有蹲的缓冲,无论身体怎么变化和晃动,手臂的位置和手型一定要保持住

  2.

  变身舞姿跳

  准备身体对3点,左脚前点,双臂七位手心对下方,眼睛平视身体正前方

  做法:a左脚向3点上步,经过四位半蹲,右脚经擦地向3点踢出90度前腿,同时高高跳起。

  B在空中向左变身1/4,面对8点舞姿成型:双吸腿,左绷右勾,上身成右顺展翅,视线方向有两种:看8点斜上方,挑胸腰。回看3点,下后旁腰

  动作要求:上步起跳一定要经过主力腿半蹲,动力擦腿,发力,起跳时双手同时向上加力,变成顺展翅舞姿,挑胸腰微下旁后腰,整个动作过程要始终提腰,上拔

  3.

  变身舞姿跳

  准备:身体对1点,左脚向3点上步立,双臂侧展翅手心对外,眼睛看右手,加后旁腰

  做法:a左转身,向5点买右腿,上左脚经过四位半蹲,推地高高起跳时对5点踢出90度右前腿,双平展翅,摊手

  B在最高点,空中向左变身1/2面对1点,舞姿成型:吸左腿,后踢右腿,上身双高展翅,摊手,形成空中舞姿轻轻落地加半蹲,也可以接落板腰

  动作要求:重拍推地起跳,经过四位蹲发力,起跳时双手同时向上加力,变成双平翅舞姿要稍稍抬高手臂向远伸,收紧背部,吸紧左腿,胯部微微前倾,踢起后腿。落地过程要轻而稳,要经过蹲完成

  4.

  风格舞姿跳

  准备:对准备起跳的方向,自然站立

  做法:上步加力经过蹲,双脚经推地起跳,空中形成舞姿

  A.

  侧展翅拧身舞姿跳

  B.

  托腮仰身勾脚舞姿跳

  C.

  双吸腿托掌舞姿跳

  D.

  踢后腿托掌舞姿跳

  动作要求:推地要有力,在最高点形成舞姿,落地要轻,要有控制,同时注意舞姿的风格—勾脚,回眸、摊掌以及眼神等缺一不可。所以

  伤身的感觉和手臂、手型的位置上要仔细要求和反复练习

  总结:

  傣族的舞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对当地动物的模仿,进而提高和美化,如著名的孔雀舞、鱼舞、狮舞、豹舞、胡蝶舞象脚鼓舞、鹿舞、鹤舞、蛇舞等等。耿马等地则有长刀舞、棍棒舞等十多种,受汉族武术影响较深,《孔雀舞》是一种化妆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上用彩纸和花布扎成的孔雀,用两手牵住孔雀的翅膀和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有没的动作,颇受傣族人民喜爱,也为其他各族人民所喜爱此外还有独舞、双人舞、多人舞以及团体舞、“呼拉荷”是著名的团体舞,有固定的舞曲,傣族叫“甘繁”,译为舞曲,舞蹈时边舞边唱,可以按曲填词,但格律很严,每句必须是三个字,一定要押韵,所以难度较大,能够随时填词并带头舞蹈的人并不多,但是由于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音乐性强,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篇七: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浅谈,傣族,民间,其他论文文档]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百度文库

  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在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铭、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象脚鼓发出的“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这种静态的雕塑感和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静态的造型美,又有动态的韵律美。以上说明了傣族舞蹈的内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与傣族所居住的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的。

  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自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现在还可以在“软舞”(嘎温)中窥见过去跳舞时的一些踪迹。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孑L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融和后,又在傣族也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动态形象。

  四、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文化特征。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它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象之国”。唐·樊绰《蛮书》说傣族地区“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象不仅可以耕田,还可以搬运木材,负重至远,甚至可以组阵打仗,象皮还可以制成坚固的甲宵。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当成财富的象征,傣族人对象的崇拜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傣族人民长期与象和睦相处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众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五、水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对水有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态似水样平和温静。傣族民间舞蹈普遍平和温静,正显示出水文化的这一特征。说到傣族的水文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傣语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示无比的真诚。从流传下来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傣族

  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他们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这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待人礼貌温和,但外柔内刚,聪明又幽默诙谐像水一样,有时潺潺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汹涌而澎湃。其性格也是丰富多彩的。舞蹈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傣族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潇洒轻盈的篾帽舞,灵活、骄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动作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也是水文化的表现。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腿、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中柔和温情的表现。

  这从上世纪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这一舞蹈节

  目中,便可看出端倪。这个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节目,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她深刻地表现了傣族水文化的特征。而别人模仿表演《水》时,观众们常常感到和刀美兰相比大为逊色,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他艺术表演者对傣族水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赞等.论中国民间舞艺术【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4】王锋,张晓琴.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一一傣族.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篇八: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傣族舞蹈]傣族-百度文库

  [傣族舞蹈]傣族

  傣族篇(1):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400字范文选登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个人。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服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祥、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空地里,人们一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春节的风俗

  还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纯粹就是和大人一起凑热闹。可是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我渐渐的明白了春节的风俗习惯以及春节的含义。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就是我春节的风俗,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春节习俗还真是博大精深,我觉得我很喜欢我的春节,不仅有趣还很有意义呢!

  傣族篇(2):民风民俗作文傣族

  民风民俗作文傣族1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__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历史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

  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节庆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

  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妇女发饰均很讲究,梳高发髻,并在发髻上插缀鲜花;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饮食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

  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建筑

  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竹楼分为两层。底层设有围墙,是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

  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宗教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民风民俗作文傣族2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

  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

  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

  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

  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篇(3):傣族的民俗作文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

  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篇九: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花腰傣歌舞音乐的民族特点-百度文库

  花腰傣歌舞音乐的民族特点

  一、舞蹈音乐旋律中的民族性特征

  一个民族音乐旋律表现出的不同色彩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审美选择的结果。一个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会使得人们在感知该民族音乐时具有一种独特的听辨力,从而加深对该民族音乐的接受与了解。在引入《生产?劳作》这一部分的音乐,一开始是由男声演唱的一段傣语原生态歌曲,歌曲以一段时隐时现的电子音乐做背景,把花腰傣原生态民歌完整的展现出来,使观众在现代舞蹈音乐以电子合成音乐为主的声响效果中充分领略花腰傣原生态民歌的独特魅力。之后,在新平随处可见的牲畜脖子上挂的铃铛打出几个简单节奏轻摇铃声后,传来鸡、牛、鸭、羊等动物的叫声和着小溪流淌声与小鸟叫声,一幅农耕场景通过听觉展示在观众面前。通过对听众听觉上的引导,使听众对花腰傣生活的农耕环境有了一个不自觉的判断,这里舞蹈音乐把花腰傣的生活与生产劳作的原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展示给了听众。在《花腰宴舞》整部歌舞剧中的演唱部分,音乐着力于突出花腰傣民歌的旋律风格特征。花腰傣音乐中吟、颂占的比例较大,如在序幕中每一个小段音乐的开头,大多采用了吟、颂的音乐表达方式。在《生产?劳作》音乐中女声独唱部分的旋律,曲调婉转柔美,歌曲中多次用到“嗯、洒啰”等衬词。旋律在以宫调式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转调,在柔美的背景音乐衬托下反复吟唱,旋律在反复过程不断的变化、发展使该主旋律时值不断得到拉伸,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突出花腰傣女性羞涩、温柔的民族性格。在《多情的花街》对唱部分,旋律以级进为主,辅以三度、四度的跳进,在这一部分中旋律以五声宫调式为主,在旋律衔接中也有商调式、羽调式出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段音乐主要突出了花腰傣五声宫调式为主的民族调式特征。由上可以看出,花腰傣音乐具有旋律音域相对狭窄的特征,在花腰傣的音乐中,旋律一般轻柔、舒缓、以级进为主,一般在八度以内,跳进的旋律音程相对较少见,在演唱中装饰音的使用较频繁,衬词的使用如“嗯、呢、喂撒啰”等较为常见,在演唱发声时常常使用鼻腔轻柔共鸣,营造出嗲声嗲气的声音效果。在调式上表现出了调式融合的特点,特别在《生产?劳作》中女声独唱部分旋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乐段内乐句间反复出现调式间的交替,进一步强化了花腰傣五声宫调式的民族性特征。

  二、舞蹈音乐节奏中的民族性特征

  节奏可以超越民族意识的隔阂,唤起人类共同的美感,在很多时候旋律虽然会使我们感到陌生,但节奏却可以让我们立刻明白它表达的是抒情还是热烈

  的情绪等,因此舞蹈音乐中的节奏担负着向听众描述民族文化差异的重任。在整个舞剧中,音乐节奏一如花腰傣的民族性格表现出一种简朴、平稳的特性。开场舞中的《猫猫舞》片段,在一声老虎的呼啸声中开始,表现了花腰傣对老虎的原始图腾崇拜,整个片段中用鼓点、锣、镲打出的节奏,并以这一简单的节奏型为基调,随着舞者动作不断重复,这一节奏在重复中又有所发展变化,以加强舞蹈动作的律动感。这样的节奏来源于平时花腰傣在祭祀活动中常用的节奏,仅仅做了极小的改动,整体节奏感觉朴实无华,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花腰傣对信奉万物有灵的朴素的原始图腾崇拜。在展现花腰傣生活状态和谈情说爱的片段中,节奏进行舒缓而从容,在柔美的旋律中,节奏大多以较慢的进行为主,通过节奏平稳进行表现出花腰傣从容的生活状态,但为剧情发展的需要,在段落的结尾部分,往往又以欢快、跳跃的节奏结束。如《祝福》部分就以欢快热烈的节奏进行表现出花腰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欢快的节奏进行体现了花腰傣民族性格中积极乐观的一面。

  三、舞蹈音乐音色中的民族性特征

  在现代舞蹈音乐创作中,电子合成音乐往往占据舞蹈音乐的主体部分,电子音乐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一般在整部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在强大的电子音乐主导下,只有恰到好处的把具有最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音色表现在其中,才能对舞蹈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现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1.人声自然、缠绵、婉转、柔和是花腰傣民歌演唱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花腰傣温柔、水一样民族性格的体现。在花腰傣的演唱发声中,无论男女都善于使用后鼻音归韵的演唱方法。在演唱过程中,乐句之间十分讲究押韵,乐段多为上下段结构,音乐可多次反复,变化时加入滑音、颤音等,演唱的音域一般较窄,旋律线条平稳,速度也十分平稳、舒缓,旋律与歌词经常相对应为一字一音。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的“赶花街”,是花腰傣在春天举行的一次比美赛装、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盛大活动。这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盛装出行,傣家小卜少的穿戴更是如花似玉。小卜少们把斜挂腰间的精致秧箩,装满了糯米饭、干黄鳝和咸鸭蛋。花街上,如果姑娘小伙心有灵犀,便相约到槟榔树下共享爱情的美餐。在《多情的花街》男女对唱部分表现的正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面,男女在演唱时,都以一种轻柔、慢声细语的倾诉似的声调倾诉花腰傣男女一见倾心的情愫。这部分对唱中男女声细腻、轻柔、在男声合唱的衬托下,更显出花腰傣的似水柔情。2.器乐葫芦丝是傣族音乐中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葫芦丝的由来在傣族中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美好传说,但毋庸置疑的是葫芦丝作为傣族青年男女的“传情媒介”一直世代相传。葫芦丝由傣族人民生活中最常见的葫芦与竹子就地取材制作而成,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悠扬,宛如花腰傣少女缠绵的歌声,葫芦丝的发明展现了傣族人民对音乐的热爱,是傣族人民器

  乐文化的精髓。以致于人们往往一听到葫芦丝音乐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俏丽的傣族少女,因此葫芦丝成了傣族音乐中标志性的艺术载体。在《花腰宴舞》的各个片段中,不断穿插于各个段落的葫芦丝独奏旋律线条,在无形中引导着人们走入花腰傣的世界,在音乐的盛宴中领略花腰傣温婉风情。同时鼓、锣、镲也是花腰傣在平时节日聚会或祭祀时常用的打击乐器,在整部歌舞剧中,大多使用鼓、锣、镲打击出震撼人心的节奏,表现激烈、欢快的场景推动剧情的发展。如在开场舞中的《猫猫舞》片段中就大量地使用鼓点来表现傣家汉子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特点。猫猫舞是花腰傣人在婚丧娶嫁和祭祀活动时表演的民间传统武舞,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是用来驱赶瘟疫和鬼魂、祭祀祖先、避灾纳吉的宗教活动。舞蹈共有20余个套路,表演动作刚强有力,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武术特点,这段音乐中,运用花腰傣常用的打击乐器,通过密集的鼓点层层推进,进一步展示出了傣家汉子民族性格中刚强的另一面。

  四、结语

  依水而居的社会生态环境,造就了花腰傣如水的性格,在傣族传统文化传说中虽然常常赋予傣家汉子勇敢、坚强的性格,却也往往也着重于描述其宽容、忍让、柔情的一面,而这种温婉柔和的性格正是花腰傣民族性格的一种折射。花腰傣这种克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的音乐影响尤为显着,因此在他们的舞蹈音乐中演唱音色圆润略带鼻音,器乐虽然用鼓、镲等打击乐器表现出傣族人民刚强的一面,但又以葫芦丝的柔美音色进行中和,体现着花腰傣人民热爱自然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在现代舞蹈音乐的创作中,大多以电子合成音乐为主,因为电子音乐强大的表现力可以根据舞蹈剧情的发展需要来表现各种或热烈非凡或柔情似水的场面,但作为展现民族风情的歌舞剧,一定要注意用本民族特有的音乐突出该民族的民族性特征。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各民族独特的舞蹈文化同时也催生了不同风格的舞蹈音乐艺术,因此只有在舞蹈音乐的创作中努力突出该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才能使舞蹈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既富有鲜活的时代感又能把该民族独具魅力的艺术文化精髓完整的表现出来。

篇十: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tle>傣族舞蹈概述及风格特征-百度文库

  傣族舞蹈概述及风格特征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集中聚集在著名的“歌舞之乡”——云南,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傣族舞蹈更是因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而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因傣族特殊的生活地域条件,傣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经常与一些动物、植物为伴,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就形成了很多以动植物为原型或者特点的舞蹈,例如傣族孔雀舞、鱼舞、象舞、竹竿舞等等。傣族舞蹈种类内容繁多,形式众多,语汇丰富,风格独异,是傣族传统艺术璀璨夺目的结晶,它形象地再现了傣民族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傣族双人舞蹈《藤枝叶》,运用优美的动作,通过模仿藤与叶的关系,来表达傣族人民心中人与人的关系,其体态优美,律动特征突出,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和研究傣族舞蹈“藤枝叶”当中的体态律动特征,发现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因素,将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展现出来,并运用于相关教学和研究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傣族舞蹈概述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民族舞蹈,每个民族舞蹈都受各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宗教信仰、传统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民族性格影响,同时还受地理地势环境、气候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产生出具有显著风格特色又有明显差异性的民间舞。傣族在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是一个比较有名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歌唱舞蹈艺术。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自己通过本民族的地域特点,在劳动和平时生活活动中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少数民族中比较独特的一个舞种。傣族舞蹈流传于民间也产生于民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是广大傣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同时,因为我国云南等西南地区的地域和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样,使这个地域的舞蹈风格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特色。过去的云南等中国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且人们大多以群居生活为主,所以傣族舞蹈就显得欢快、热闹、喜庆。从另一方面来看,云南有着丰饶的丛林和物产,人民生活稳定富足,所以这里的民间舞蹈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傣族舞蹈还展现出热情好客,对于外地来的朋友来说,有着极为亲切和新奇的体验。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中以及很多喜庆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场,即兴发挥,也可以邀请场外的朋友一起进场跳舞。人们在伴奏和歌声中翩翩起舞,直至尽兴而归。

  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傣族舞蹈是傣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产物,其不仅仅是傣族人民在生活中劳动生产的直接性创作,而且还是群众广传至今的民族文化载体。它真实的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真实状态,是他们在劳动、生活交际、斗争以及他们爱情生活的一种艺术化呈现。

  (二)傣族舞蹈风格特征

  傣族舞蹈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傣族同胞居住的环境紧密相关。傣族大多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形成和保留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融合了各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使傣族舞蹈具有灵活、优美、矫健的外在形态特征和丰富、细腻的内在情感特征以及悠扬、优美的音乐伴奏等风格特征。

  傣族舞蹈形态丰富,变现力强,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对身体的各个部位收放自如,尤其是躯干和四肢有着明显的动作特征。当然最具有代表性、修饰性的动作就要数满含故事的眼神、灵活的颈部以及柔软的腰部了。这些动作让傣族舞蹈表现的更加鲜明生动和优美多情,突出了民族舞蹈的风韵和风采。以傣族舞蹈象脚鼓舞为例。相传,象脚鼓舞的来源是因为当时的傣族人民在生活劳作时,经常会遇到大象,慢慢的又将大象进行驯服,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大象在进食、行走时候的启发,他们就模仿大象的脚,用一些材料做成大象脚形状的鼓进行敲打、舞动,一方面能够保护自己不被其它动物伤害,对野兽起到震慑、驱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表达出他们敬畏自然万物的情感。后来,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代代相传、演变,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傣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也就是现在的象脚鼓舞。在舞蹈中,舞者身上佩戴者象脚鼓,伴随音乐韵律,同时做出敲打、旋转、原地跳和深蹲等相应的动作来表现内容,以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情感也产生了不同的转变。因此,舞蹈的功能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傣族舞蹈不但能表达出常规的情感,还表现出人们潜意识中的内在情绪。这样才使得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呈现出多变的特点,满足人们对舞蹈表达情感的要求。傣族舞蹈在表演中,舞者通过肢体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塑造出有主体思想的、有典型形态的、有人物情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

  有丰富细腻的舞蹈情感特征。在傣族舞蹈的表演中,很多形式都能通过下蹲、弯转等肢体动作来抒发情感、传递情感。例如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老师的作品,很多是以独特的动作语言来体现民间舞的最高艺术化技巧。她的舞蹈作品《雀之灵》,打造出了一个美轮美奂、让人惊叹的人间仙境,让人们看到了活灵活现的孔雀,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感情共鸣,才使得这一舞蹈作品有着生命的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舞动。

  除此以外,傣族舞蹈的音乐非常的优美,傣族人民就是通过舞蹈音乐的欢快和动感来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傣族舞蹈伴奏除了他的音乐悠扬动听外,还有浓郁的风格特征,在伴奏过程中,通常采用切分音和附点来表现节奏强弱,引导舞蹈动作的丰富变化。

篇十一: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le>由作品《花腰花》谈当代民间舞创作特点-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由作品《花腰花》谈当代民间舞创作特点

  作者:黄诗佳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2期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这些都赋予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近年来,我国的舞蹈创作者们,把民间舞创作的视野扩大到更多的民族当中,在创作中努力追求表现各民族独有的传统风格和民族文化精神,不断强化作品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气息”。本文尝试归纳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的一些特点,并结合舞蹈《花腰花》做粗浅阐述。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民族性

  时代性

  花腰

  [中图分类号]J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09-01一、作品内容上,强化民族性

  舞蹈作品《花腰花》就是以花腰傣为民族元素,我们在2006年第一次把傣族中的花腰傣的民族舞蹈搬上舞台,创作了《花腰花》。作品映射出了花腰傣人民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在情感上的浪漫与多情的一幕幕美丽动人的画面。其中服饰的制作和音乐的创作,都是根据花腰傣的民族特色,而为这个作品量身定做的。舞蹈以服饰斑斓、色彩绚丽、银饰琳琅满目如彩带层层束腰而得名,傣族人民的热情善良、傣家小妹的美丽大方都让人无限向往。

  花腰傣是傣族中三大分系之一,还有水傣和汉傣两大分系。花腰傣人数比较少,在西双版纳那儿才有。在信仰方面,花腰傣认为万物皆有灵,灵魂不灭。他们崇拜龙神和龙树。在服饰方面,花腰傣的服饰则相对复杂,以黑色、灰色等深色为主,在衣领和袖子上绣了很多美丽的花纹以及图案,一般以龙凤和花为主。居民的头上都会缠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黑布,再戴上一顶用竹子做成的鸡棕栗帽,腰间挎一个精致的秧箩,看上去古朴而又美丽。

  《花腰花》所体现出的花腰傣,充分表现出花腰傣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与美妙的肢体语言。舞蹈中别致的斗笠,华贵衣着上的银饰,宛如彩虹的花腰,都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积淀,用色彩绚丽的传统服饰,勾画出一幕幕动人的画面。编导在舞蹈形式上抓住了花腰傣中的舞蹈元素,把每个所能出现的小动作都适当夸张并集体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感。同时还运用了三个不同的群体,将集体中的主题动作加以强化,用最淳朴的表现形式展现出花腰傣的传统民族气息。

  二、作品形式和音乐上,凸显时代气息的创新

篇十二: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le>傣族舞的描写作文-百度文库

  傣族舞的描写作文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

  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但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采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

  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

  “茫蛮”或“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

  自元至明,“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

  但以上都是他称,傣族自称,则一直是“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种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种文字,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

  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

  傣历新年俗称

  “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

  关门节和开门节,傣语为“毫瓦萨”和“奥瓦萨”,系由佛教术语“萨沙那”演变而来,意为“斋戒”。在傣历九月至十二月(公历七至九月),这三个月正值雨季,人们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听经,停止其他活动;男女青年不能恋爱和结婚,称为关门节。

  雨季结束,丰收即将到来的时候过开门节,届时,男女青年们穿上新衣,成群结伙,敲鼓敲锣,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举行赕佛。过去在夏历二月初八举行跳摆:村寨中的男人们备丰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献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别持小钹、大锣、象脚鼓跳舞,舞毕痛饮而散。

  这种跳摆活动现已不多见。过去在跳摆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也叫

  “做大摆”,白天诵经,晚上有歌舞演出,现在也不进行了。

  在多民族杂居区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与其他民族共过春节、赶花街等活动;有的地方有祭龙树和祭祖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1.自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

  “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

  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

  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

  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

  泼水节的由来与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中国的傣族是一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人口近百万。

  主要散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

  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重要的节庆。

  每年阴历四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远古的时候,傣族地区有一个恶魔,他作恶多端,人们恨透了他,可什么办法都对付不了恶魔。

  后来,七位姑娘发现了恶魔的致命弱点,只有恶魔的头发才可置于死地。一天夜里,姑娘们勇敢的杀害了恶魔。

  但恶魔的头一着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时,姑娘们立即轮流抱起头颅。

  每年换一次,当换人时。人们都给抱头颅的姑娘泼水,冲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

  后来就形成了傣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在“麦日”也就是节日的第一天。

  人们一清早就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但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洗浴”完毕,集体性的泼水便开始了。

  一群男女青年带着清水,涌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绽放。

  划龙舟是泼水节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江上停泊着各色各样的龙舟,船上坐者数十名强壮的选手,号令一响,龙舟便像离弦的箭往前飞去。到处都是锣声.鼓声.号子声.喝彩声,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另一项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种自制的烟火,将竹竿底部添以火药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在空中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族,光彩夺目,甚是美妙。泼水节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快乐而幸福的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

  傣族风俗概览

  傣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128。傣族有着自己的历史和风俗,本文将大体介绍四个关于傣族风俗的内容:饮食、宗教信仰、节日和禁忌。

  1.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3)

  2.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与其他小乘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3.节日

  傣族节日大多为佛教节日,其中最著名者为泼水节。在《傣族泼水节的起源和来历传说》一文当中,作者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后被佛教吸收,成为浴佛节。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中一年的开始。(1)泼水节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4.禁忌

  傣族人禁忌有,但不仅限于:

  在屋内穿鞋走路;跨越火塘;抚摸小和尚的光头;晾衣时将裤子挂在高于上衣处,etc.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人口102.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云南元江哈尼

  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傣族龙舟比赛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除摹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现一只孔雀在森林里被恶魔或国王抢走,另一只飞跑找寻的情景,西双版纳州的孔雀舞则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次相会的情节.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还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场.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很多诶.给你网址你自己选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和花腰傣有关的舞蹈论文 舞蹈 论文 花腰傣

最新推荐

版权所有:楚冠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楚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楚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150291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