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9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9篇)

发布时间:2022-12-09 04:40:0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9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及其实施路径  摘要: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是实现我国长期绿色发展的重要远景目标,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调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9篇)

篇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及其实施路径

  摘要: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是实现我国长期绿色发展的重要远景目标,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调整的方向,也在全球气候挑战中发出中国的声音。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及其实施路径,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

  前言

  “碳达峰”目标是指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发展趋势中的一个拐点位置,在这一拐点之后,总排放量将实现逐年递减。“碳中和”目标是指借助科技手段将温室气体排放完全抵消,实现总体意义上的零排放。在工业革命之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高消耗最终导致现存的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含量极高,因此带来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研究报告说明,想要保持全球气候的科学合理,就务必保证在21世纪结束之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不能够超过1.5℃或2℃。但是,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表明,全球气候危机的形式正在逐渐严峻。2015年,世界上总计178个国家共同签订了解决气候危机的《巴黎协定》,这一协定从法律意义上规定了之后气候危机的应对方式,“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也逐渐成为了全世界各国的共识。因此,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均致力于向最终目标靠拢,制订科学、合理的气候危机方案,解决时代难题。

  1碳达峰、碳中和的概述

  1.1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背景

  在2020年9月,欧盟首先宣称将于2050年实现完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第一个经济体,我国同样保证将在2030年前完成“碳达峰”总目标,并将2060年作为完成碳中和任务的终点。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与全人类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也决定着未来全人类命运。

  在之前的一百年中,气候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农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气温、光照等因素的异常情况,将影响农作物的最终产量。部分不可预测的极端自然灾害甚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现存的基础设施更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全球范围内,气候问题的严重性愈发凸显出来,很容易造成物种灭绝之类的灾难。因此,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1.2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

  1.2.1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已经是我国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展示出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抱有的决心,在这一关键时期推动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越日本,在世界排行榜上位居第二。然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很大问题,尤其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想要实现碳中和的总目标,我国需要完成的任务繁重。但是,我国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也保持着绿色的发展理念。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也是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符合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核。

  1.2.2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迅速肆虐全球,在这一恶劣条件下我国依然能够保持经济正增长状态,是带领世界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巴黎协定》的约束使得协约国需要做到从下而上的负责。目前,在新冠肺炎的恶劣影响下,气候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中国在此时提出的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目标无疑给世界生态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一历史性的承诺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重要担当,也是促进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在产业结构方面做出调整,逐渐向清洁能源靠拢,都是我国在生态保护工作上的重要举措。这些措施给我国科技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也为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2中国低碳发展现状

  2.1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在法律法规方面,目前我国的政策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大量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仅仅是1998年来,我国已经出台的关于生态工作的法律就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及《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等。在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正处于有效开展过程中,许多有利的节能减排工具正在逐步投入使用。同时,在2007年我国特意针对气候变化做出国家层面的应对方案,充分彰显出我国对于生态保护工作的决心。这一方案提出,目前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植树造林以及节能减排等工作。2020年,中央政府给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一重要建议将绿色发展原则国家层面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则,并进一步对当前的节能体系做出改善,为我国的节能减排举措创造法律层面上的坚实保障,并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地方层面的低碳经济制度也在逐渐完善,并与国家法律共同构成生态保护工作

  的坚实屏障。国家发改委也正逐步完成低碳城市任务的重要试点活动,以这种方式探索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新思路,促进市场制度的完善。目前,地方性的减碳政策逐渐完善,各种低碳计划正投入使用,促进地方性的产业结构升级,给居民带来了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也为国家层面的绿色经济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能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发展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我国的非化石能源正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根据我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非化石能源的有效使用已经促进了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根据人民网汇报的数据,截止在2019年中,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已经达到总消费的15.3%,这一数据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重要进展。同时,煤炭资源消耗比重大大下降,使用总量明显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以三江源区域的能源消耗为例,仅在100天内,由于使用清洁能源供电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减少16.6万吨,非清洁能源的消耗能够减少6.1万吨。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不容忽视的。产业机构的升级对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成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够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在这一大的经济背景下,供给侧经济改革是各行各业调整的重心,如果能够淘汰掉落后的经济产能,就能激发全新的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经济调整,逐步改善我国经济体系向第三产业倾斜。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呈现逐渐增强趋势,所占经济比例逐年上升,在2020年的比例已经达到54.5%。

  3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建议

  3.1能源供给端发力

  能源供给端选择的主要举措为“控煤推清”,清洁能源的高频使用能够帮助能源供应系统的进一步升级优化。当前,化石能源之类大量产生温室气体的能源总排放气体数量达到总数量的40%,高比例将推动清洁能源的快速推广,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目前,能源供给端可以选择的措施包括:1)借助能源体制的升级以及适当的政策引导,推动新能源的基础建设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展能源升级工作;2)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通过政策要求保障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基本销售量。3)借助新型技术提高电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4)建立更加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用电价格,鼓励再生能源下的用电成本降低。5)构建“互联网+”平台解决能源分配问题,减少由于能源分配的随机性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增强电能的使用效率。6)对交易机制进行进一步优化,为消费者创造更富有灵活性的采购渠道。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建设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企业也应当将此视为全新的发展机会,积极开拓创新技术,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2能源消费端发力

  能源消费端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电气化和高效化两个途径,电气化水平的有效提升能够尽可能减少油气资源的消耗,并提高电能资源的使用频率,进而避免能源消费情况的进一步加剧。根据当前能源使用数据推测,2021年至2028年,石油以及天然气能源的使用增长率都将得到有效降低。在事关民生的农业、工业等领域,更将逐步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并以此替代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与此同时,做好对应能源消耗领域的科技创新,做到对能源消耗的精准控制,提高能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做到尽可能降低化石能源的总消耗情况,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做出贡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理应担负起生态保护工作的重任,从点滴小事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做到保护环境。

  3.3人为固碳端发力

  人为固碳端可以选择的方案主要包括生态建设或者土壤固碳等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少部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并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储藏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而实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首要进行的举措就是使用生物固碳的方式储藏二氧化碳气体,并借助技术手段尽可能减少气体排放,包括但不限于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举措,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能力,给出自然层面的解决方案。另外,由于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应当做到同步创新,告别传统的跟随发展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自信,尽可能在全新的领域实现重要突破。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贴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土地绿化,从政策层面给予生态保护工作屏障。同时,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达成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最终目标,不能仅依赖新能源的创新,也不能仅仅通过减少能源消耗的手段,而是务必依赖于各个经济部门的齐心协力,依靠我国人民的艰苦付出,依靠全社会层面的统筹协作。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需要着眼于未来,不仅仅只是与当前的能源排放等部门有关,更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如果把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目标放入整个生态保护大格局中,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案,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争取早日推动我国实现重要的战略升级,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路线。

篇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性

  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三,从国内看,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领,将有力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根基。从国际看,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方向,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展现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全球碳中和正加快催生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和产业革命。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牢牢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外部条件。

  四,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远低于发达国家50年到70年的过渡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

  五,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任务艰巨。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6%。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如何统筹解决风、光等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并网的电力系统安全问题,还面临较大挑战。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我国仍需高质量发展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高耗能、高排放、低能效问题并存,转型升级任务紧迫而艰巨。

  六,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仍处于“跟跑”状态,绿色低碳重大战略技术储备不足,一些领域还受制于人,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保障能力不够,技术转化率偏低。三是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总体偏低。我国森林质量整体不高,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一些湿地及湖泊严重萎缩,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耕地固碳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碳汇调查监测基础工作薄弱,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还有待健全。四是绿色低碳转型亟待摆脱路径依赖。目前,一些地方仍存在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将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带来不利影响。

  七,从整体上说,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具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有效统筹各地区各部门力量和国内国际各类资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强领导和组织保障。

  八,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系统观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

  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实施方案,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政府采购、标准等保障措施,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

  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坚决拿下来。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加快提升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深化重点领域节能。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大力提升储能和调峰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低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加强能效提升、智能电网、高效安全储

  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管控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行动,持续提升森林质量。深入推进京津风沙源区、黄土高原、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青海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强海岸带保护,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海洋生态系统,不断提高海洋固碳能力。

  ?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在全社会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和公平原则,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维护我国发展权益,坚决反对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人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引领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快完善绿色贸易体系,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使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篇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碳、固碳、用碳”心得体会发言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宣告,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与信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应从减碳、固碳、用碳三方面共同发力。

  “减”就是减排放。生产、生活等领域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炭的大量利用,全球碳排放的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减少碳排放是世界首要任务。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入手,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碳排放。在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要注意减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固”就是固定碳。将空气中的碳固定下来,不再发挥温室效应。一方面,可以采取非生物的方法,运用碳捕集等技术将其存放起来。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等技术加强碳的固定。生物固碳往往伴随着碳的释放,只要固碳效率远大于排放碳的效率就值得应用。比如,湿地就是巨大的碳汇,保护好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增加植被覆盖度,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

  的碳固定到生物体中,既提升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同时又捕获碳。农业在固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可以一举多得。

  “用”就是用好碳。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也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可以变废为宝。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有益于作物增产,目前已经实现局部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能。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来生产淀粉,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这些颠覆性技术为碳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可能。

  减碳、固碳、用碳辩证统一。“减”是首要的,采取各种措施将碳排放降下来是第一要务。“固”碳不能放松,其技术相对成熟,宜于大面积推广。“用”已经出现萌芽,需要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早日将碳用好,造福人类。

  学习“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

  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202*年可谓是“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跳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篇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

  “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

  “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

  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

  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

  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

  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

  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

  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

  二、联合国为什么提出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

  联合国给出的碳中和的重要目标是,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而非2oC或更高的温度。

  因为这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碳中和的意义。

  这一目标如果实现不了呢?

  会全球气温上升,全球会有城市不断消失在海里;

  气温上升会间接影响大气环流运动,加剧雾霾天气,让你无法呼吸;

  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2020年,东非多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就是一场预演;

  高温多雨导致蝗虫成灾,去年极端高温侵袭美国西部和澳洲,山火多发;

  气温上升还将破坏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北极冻土带等重要的多样生态消退,大量物种批量灭绝;

  高山冰川也会慢慢消失,带来不可预料的灾害,00后很有可能会见证“世界末日”。

  ……

  所以在全球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全球变暖2oC或更高的温度,将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的共同敌人。

  三、如何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oC呢?

  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占比约80%。

  遏制全球变暖,首要的一点是减排。包括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

  碳中和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是碳捕集,也就是把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

  目前的碳捕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第一是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能捕集一吨CO2。

  第二是常用技术捕集,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里CO2占比高达80%,在烟囱上加装吸附装置就能把大量CO2捕集回来。

  当然新兴技术捕集,全球的实验室在试验直接过滤大气,捕捉其中的CO2。

  四、碳中和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

  要实现全球的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起: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

  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短途出行可以步行或骑行。

篇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文

  谈到“环保创新”,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习爷爷在2020年9月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了。据统计,中国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30.7%,这个数字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减少碳用量,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不过,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场硬仗。

  最近,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许多关于低碳生活的文章,回到家后,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低碳”,于是,我打开电脑搜索有关“低碳”的知识。所谓的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采取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当你在夏天的一个夜晚舒服地吹着空调时,是否想过要节约用电?当你在洗完手后,看见还在“涓涓细流”的水龙头,你是否想过要节约用水……同学们,以前夏天的时候,我们一放学回家就把空调打开,当我们洗完手时总是习惯性的不关水龙头……可是,自从我真正了解了低碳生活以后,我就决心开始改掉了这些坏习惯。现在,当我感到酷暑难耐的时候就用电风扇代替空调;当我洗完手时,就会随手关掉水龙头,水龙头被我关的紧紧的,生怕有一滴水从里面漏出来……

  为了让小河清澈见底,为了让空气更加清鲜,全国14亿人都在为“双碳”而努力:节水,节电,节气,节油……

  关于低碳还不只这些。比如: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盒,塑料袋等;出门可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步行,省油又锻炼身体……

  绿色环境是健康自然的一种象

  征,绿色能带给我们生机,带给我们活力。郁郁葱葱的树木,鲜艳夺目的花卉,漫步在优美的环境下,会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到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感受到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大自然的情趣;“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享受悠闲的时光……

  我们生活的家园只有一个,我们应该保护人类的母亲——地球。如果我们滥用资源、随意砍伐树木、浪费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大量缺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会接踵而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应该节约使用各类资源,不浪费一滴水,不多用一度电,不挥霍一张纸……

  同学们,现在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周围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难道你们甘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吗?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绿色家园吧!

篇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14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思考与建议

  xxx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此之前的z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安排部署。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考虑到节能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十四五”应大力鼓励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持续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以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然而,我国过去在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廉价劳动力驱动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都要求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局”,谋求绿色发展。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新兴绿色技术的引领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

  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都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并提高长期持续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促进就业和经济繁荣。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和经济转型会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我国在绿色能源经济领域的红利已经逐步显现。据测算,全球绿色经济规模与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领域相差无几。而我国在这些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也将拉动强劲的就业增长。

  再次,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减排甚至净零排放,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改善自然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最后,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安全。很长时期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占比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二、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之路

  中国能源挑战来自能源结构的不平衡与碳排放。将更多的可再生资源能源纳入整个能源结构,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实现油气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趋势。作为能源应用大国,中国必须多能互补,煤、石油、天然气、水、风、光电热、生物质、核能并举。同时,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里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碳达峰之前,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将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是主要方向;碳中和的目的是消减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发展光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仅仅把光能、风能作为电能、热能使用,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通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通过电解水得到的氢气被称为绿氢,被认为是未来氢能的主要获取方式。目前,氢能本身在存储、运输环节的瓶颈尚未解决。而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制成液态甲醇,不仅可以解决储运问题,还可中和二氧化碳。这种方式得到的液态甲醇在使用后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成为下一轮循环的载体,是天然的太阳能运输者。经过长年努力,“液态阳光甲醇”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今后绿色甲醇的使用奠定了很好基础。

  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建议

  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现行政策,结合自身工作基础和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上多下功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试点实践的方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企业达峰路线图和碳中和行动方案,确定合理的中长期及分阶段目标,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层层分解至最小管理单元。在开展顶层设计之前,摸清家底,开展历史数据核算,对重点参数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请专业外部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确认,确保排放量数据准确,为管理层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依据。从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里程上看,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对于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创建低碳试点示范入手,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推广复制,稳步推进双碳目标进程。

  二是健全绿电消纳保障,促进降碳减排激励。促进绿电消费是落实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抓手。现阶段,我国风光发电作为推动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已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成为可再生能源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此,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提高全社会绿电消费意识和积极性。此外,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对现行碳排放认证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促进降碳减排。一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立法先行,以较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另外,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指导企业开展碳交易工作。二是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用统一配额分配方法,体现企业碳排放和减排先进性,通过优化配额总量来有效调节碳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实施减排方案,并利用CCER等相关机制推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三是增加碳交易品种。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探索研究将碳期货、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四是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重点采取三方面举措,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慧化升级,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水平。二是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全社会节能,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应用,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和行业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三是出台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相关政策。围绕能源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制定能源领域落实举措,围绕促进能源低碳智慧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发展等重点任务出台配套政策。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这为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企业要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展现使命与担当。

篇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

  ——什么是双碳,如何实现“双碳”目标

  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对全球气候产生不良影响,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部分,减少其排放量被视为解决气候问题最主要的途径。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积极承担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大国责任、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领导人于2020年9月23日,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问题要实现的“双碳”目标。

  一、“双碳”政策背景

  2020年9月22日,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1年10月24日,zhonggongzhongyang、guowuyuan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

  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而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配套政策也将围绕以上意见及方案陆续出台。

  二、实现“双碳”目标

  “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最高峰值不再增长。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即在2030年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碳汇、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实现等量吸收抵消,我国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通过产业优化、能源转型、技术革新大量降低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二氧化碳再利用、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形式,吸收二氧化碳,等量抵消中和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三、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方针。那么具体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化节能减排要求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三)运用碳市场和碳交易

  碳交易市场,就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这样既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又能鼓励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效等手段实现减排。

  (四)转型低碳绿色生活

  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3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也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提高,随之也对人类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与改变。对于普通人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需要作为能源资源消费者的每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环节践行减排方式。

  “双碳”目标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引领性、系统性,可以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发展的多重效应。着眼于降低碳排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五)加大人才体系建设

  要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必须要有人才体系做支撑,2021年3月1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其中碳排放管理员排在第14位。在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下,也衍生出碳减排领域相关的不同岗位,分为碳排放管理、资产管理,交易、监测等细分专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的指导开展的碳排放管理技术职业能力岗位培训及考核工作正式开启,经考核合格者,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4心颁发碳资产管理应用职业能力证书。

  “双碳”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领域、新任务,需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通畅、防范风险的原则,适度超期、略留余地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于此同时,我们每一个公民也要从实际出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篇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与政策框架研究

  摘要:为有效推进中国经济和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考虑减碳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提出了C02净排放

  量达峰及碳达峰、碳中和平台期的概念,阐明了碳达峰、碳中

  和目标实现的基本思路以及经济、社会、技术低碳转型过程对

  目标实现路径的影响,研究了政策框架的调整建议,探讨了需

  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宜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产品的物理量碳强

  度指标、价值量碳强度指标,以及其他能够衡量碳减排成效的指标来设计碳减排路径;我国碳减排的总体趋势是在2030年前

  达峰后先是波动下降到稳中有降(至2035年左右),然后是平稳

  下降(至2040年左右),再后是接近线性下降(至2050年左右),最后是加速下降(至2060年),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出应

  从理顺政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标体系、科学核算排

  放等方面调整现有的政策框架,建立涵盖约束性和指导性指标

  的多级指标体系等建议。提出应重点关注能源低碳转型中电力

  系统的重大安全风险、转型系统成本、有序减煤等重点问题。

  0引言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

  般性辩论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

  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

  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

  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主席的宣

  示表明了中国根据《巴黎协定》应不断加大国家自主贡献

  (NationaIDeterminedContributions,NDC)力度的原则,并

  更新了NDC的主要内容(以下简称新NDC)。在新NDC中,碳中

  和愿景是总要求,C02排放量尽早达峰与单位GDP的C02排放

  量持续下降体现了中国未来10年内低碳发展主要特点;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加快发展及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体现了中国低

  碳转型的基本动力和核心内容;森林蓄积量增加则是体现了减

  碳与增汇同步推进的战略。2021年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

  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

  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

  明建设整体布局。进一步深化对新NDC的理解,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及政策需求,对推进中国经济和能源系

  统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概念

  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国际国内不同机构在发

  表的报告和文章中并没有统一说法,所以研究结论不论是否相

  同,难有可比性。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案,必须厘清

  有关概念。

  1.1碳达峰、碳中和的“碳”的内涵

  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源于《京都议定书》,该书中

  规定限排的温室气体为6种,即二氧化碳(C02)、甲烷(CH4)、氧化亚氮(N20)、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

  (PFC);《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中又增加了三氟化碳(CF3)。

  《巴黎协定》第二条之一第(一)款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

  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

  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2.0℃目标对应的全

  球“C02净零排放(即碳中和)”时间约在2070?2080年之间(标

  志年约2074年),温室气体的中和(净零排放)在2080—2090年

  之间(标志年约2085年);而将温升幅度努力限制在1.5℃之内

  时,碳中和的时间约在205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是在

  2060?2070年之间(标志年约2063年)。多数研究表明,现有

  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很难实现2.0℃和1.5℃温控目标,但中国

  敢于做出承诺的碳中和时间在2060年前,与2.0℃温升幅度控

  制要求基本一致,并努力向1.5℃要求接近。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升温1.5C

  特别报告》术语表中的定义,“碳中和(Carbonneutral)”也称

  “C02净零排放(NetzeroC02emissions)”,即“在规定时期

  内,人为C02移除在全球范围抵消人为C02排放量时的状态”;

  “净零排放(Netzeroemission,又称温室气体中和)”是指“在

  规定时期内,人为移除抵消排入大气的GHG人为排量时的状态”。

  另外,为实现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没有“净影响”的“气候中

  性(Climateneutrality)”,则要采取比“净零排放”要求还要

  严格的其它措施(如人类活动会影响地表反照率或局地气候)。

  可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碳”是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

  气中的C02和从大气中移除的C02,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

  C02净排放值应当是“排放”与“移除”相减后的差值,结合中国对“单位GDP的C02排放”指标所代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可以认为中国C02排放达峰应是指排放的C02量与移除

  (如植树造林等)的C02量相减之后的C02净排放达峰。基于此,我国碳达峰目标中碳的内涵才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在制定国

  家和地方有关碳减排方案时才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时间点应以多年度(平台期)统计

  值综合分析,避免采用单一年度。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看,低碳转型是能源、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转型,具有巨大惯性

  并受自然因素和国际环境等重大因素影响,C02净排放值的“峰

  值”或者碳中和时的“零值”在一定年度间波动是正常的,应

  以多年度的统计值来评价碳达峰或者碳中和的标志年度,而不

  是单纯地看最大(小)值对应的那个年度。此外,世界气象组织

  (WMO)定义,描述气候的各变量均值一般按30年周期;IPCC所

  指的“全球变暖”,除非另有说明,也是指30年期间或者30年期间以特定的年份或者以10年为中心的估算值。对于温升控

  制在2.0℃及1.5℃所对应的碳中和年份,《巴黎协定》的用语

  是本世纪中期、下半叶中期、末期等。虽然碳达峰及碳中和的时间点不能简单类比,但也不必拘泥在1个年度之内。实际上,欧盟及一些国家的碳排放达峰值的时间区间,大致为数年甚至

  数十年。因此,中国目标的平台期可以考虑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3?5年。

  1.2《巴黎协定》对NDC的要求

  NDC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应对

  气候变化包括了“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减缓”方案包

  括减少排放或增加碳汇的技术或做法;“适应”则包括了针对实

  际或预计的气候及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以便缓解危害或利用

  各种有利机会。

  《巴黎协定》规定“各缔约方的连续NDC将比当前的NDC有所进步,并反映其尽可能大的力度”,缔约方“应该核算它们

  的NDC”“每5年通报一次NDC”,可“随时调整其现有的NDC,以加强其力度水平

  中国可根据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适时加强NDC,在控制非C02温室气体方面也会采取更大力度,在应对气候变

  化“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的思考

  2.

  1基本思路

  由于基础数据、技术、管理水平及发展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还难以普遍、准确采用C02排放总量指标来衡量减排路径,但应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产品的物理量碳强度指标、价值量碳

  强度指标,以及其他能够衡量碳减排成效的指标来设计碳减排

  路径。核心要义是要从全局角度看局部路径设计的合理性,而

  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采用同一个路径模式。

  这是因为,不同经济活动对C02排放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见图

  1),经济活动中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引起的规模效应、技术效

  应和结构效应在不同的维度对碳减排产生的量化影响不完全相

  同但又彼此影响。同时,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阶段目标

  与长远目标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措施相结合的方

  法来描述路径。

  在碳减排总原则下,不同地方政府、不同行业、不同企业

  层面采用低碳发展的路径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存在着一定的上

  下游或区域耦合关系,只有发挥了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在全社

  会总成本最优条件下的理想国家减排路径。应允许一些经济活

  动主体在有利于全国或全局碳减排目标下,在总体效益提高情

  况下,碳排放量合理波动甚至阶段性上升。如尽快解决散烧煤

  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热电联产的能力或提高煤碳转换为电力的比重来实现,但却会增加电力行业C02排放量。

  2.1现代化水平与技术创新对目标路径的影响

  中国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起步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的复杂局面,低碳技术成本效益还处于剧烈变化期,碳减排

  路径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

  续发展研究院项目组对中国205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在政策

  情景、强化政策情景、2℃情景、1.5℃情景下,电量总需求分

  别是11.38、11.9k13.00、14.27万亿kW?h;国网能源研究

  院的研究结果是,在加速电气化及深度电气化情景下分别为

  13.9.14.9万亿kW?h;笔者2013年预测是16万亿kW?h;全

  球能源互联网组织近日发布报告是16万亿kW?h,预测2030年到2050年间我国用电量增速的预测是2%。由于各自情景设

  计的内涵不同,即便数据接近也难以说明预测的相似性,但共

  性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仍然离不开电力消费,电

  力消耗所涉及的低碳技术、路径选择以及电力生产对C02排放

  的贡献仍然巨大。

  当单纯考虑实现碳中和的压力时,C02排放达到峰值时的时间越早、峰值越低、达峰后峰值下降越快,则碳中和的压力

  就越小。但是从整体考虑,碳中和压力大小会与中国实现现代

  化进程和现代化水平高低有关,也有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碳达峰越晚、达峰后碳排放量下降越慢,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

  大,也会影响实现现代化水平。因此,碳中和路径设计必须是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找出最佳路径。

  对最佳路径选择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

  的乘数效应,会使全社会碳减排成本持续降低。可再生能源在

  地球上天然存在,之所以到近二三十年才有了大规模发展,依

  赖于技术显著进步和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双重作用。随着技术不

  断发展,能源转型成本将不断下降,如碳捕集与利用储存(CCUS)技术在2030年、2040年、2050年大规模应用的成本肯定会显

  著下降,相应的我国的C02捕集量将逐年上升(见图2)。科技

  创新对碳价格趋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碳价格会受碳减排

  要求强化而上涨,同时也会受碳减排技术的进步而下降,价格

  趋势不会是一根单边持续上涨的曲线,而会是有波动性、有峰

  值平台的倒U型线。

  2.2目标路径趋势分析

  受新能源、储能、电能替代、电网消纳新能源、电力系统

  安全稳定运行等技术生产力因素制约,受市场化改革和政府作

  用发挥等生产关系因素的制约,以及受高碳能源及高碳电力系

  统转型对经济社会带来的综合制约,笔者分析,中国降碳总体

  趋势是:在2030年前达峰后先是波动下降到稳中有降(至2035年左右),然后是平稳下降(至2040年左右),再后是接近线性下

  降(至2050年左右),最后是加速(指数型)下降(至2060年),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路径趋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中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惯性巨大。中国是一个巨大

  经济体,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受传统理念、文化、技术、产

  品周期的“锁定”效应和国际产业分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

  便在特殊情况下,如重大自然灾害或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

  化(如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活动、能源活动等会

  短期快速降低,但总体上仍然受着中长期趋势支配。如长期以

  来,第二产业用电量作为全社会用电量的主体,虽然城乡居民

  生活用电快速提高,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由2005年的75.4%降

  至2020年的68.2%,下降了7.2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用电量

  由2005年的1.87万亿kW时增长至5.12万亿kW时,增长了

  1.7倍(见图3)。根据笔者的预测,2050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占

  比降至约40%,但仍是用电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是中国工业低碳转型技术发展的周期较长。从工业产业

  发展生命周期看,大规模、具有重大作用的低碳转型技术,即

  便从工业试验开始到成熟的商业应用、再到被更新的技术替代

  需要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周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和平

  崛起的大国,正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型的外部环境也很复

  杂。

  三是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仍存在瓶颈。尽管光伏

  发电、风电等关键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低碳能源关键技术

  及设备、信息产业技术及设备、电力系统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

  源的安全稳定技术、CCUS及碳汇技术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重

  大甚至瓶颈制约,并期待未来还有颠覆性低碳转型技术出现。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年青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系统(如总

  规模10亿千瓦级燃煤电厂的运行年龄加权平均才12年左右),要在碳达峰之后用30年以内的时间完成发达国家60年左右完

  成碳中和的任务,需要选择越来越快的碳减排路径。

  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政策框架研究

  3.

  1理顺政府职能

  3.1加强顶层设计

  建议出台高层级的顶层设计文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统领,重点体现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具体指导。文件内容包括:

  应对气候变的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划定“红

  线”“底线”范围;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包括能源结构、工业结

  构、交通结构的低碳化和新业态发展,以及消费结构、技术结

  构的低碳化等;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各不同主体的责任;

  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总体上是在现有政府治理结构的基础

  上,采用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不合理调整什么的思路完善体制

  机制。由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务之急与长远之计相

  衔接,在具体实现时需要攻坚战与持久战相结合,不能一蹴而

  就。

  3.2完善指标体系

  在具体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建立多级指标体系,在多级指标体系中有些是约束性的,有些是指导性的。一是要

  将NDC承诺中的指标之间建立关联性,分为目标性和措施性或

  者保障性指标;二是对NDC的指标进一步细化。具体指标划分

  为约束性还是指导性的,应因行业、因地而定。要对现有的节

  能减排降碳指标进行充分研究,有些指标可以由新设定的指标

  替代,或者重新整合后形成新的指标(如能源总量控制与碳总量

  控制指标应当整合),避免指标之间过度的关联性,以减少管理

  成本。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为例,“十四五”期间,不

  再把发电利用率作为最优先衡量指标,而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见图4),从多个细分维度进行评价,实现新能源“又好又快可

  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实现的时间节点应考虑为2025年、2030年、2035年、2050年、2060年,且重在5年和10年目标。一是因为这

  些目标年对中国有特别的意义,如果不考虑全社会目标年,有

  些领域的规划或者研究工作缺少依据。二是NDC目标需与时俱

  进修正,对长期目标不宜过细。

  .4科学核算排放

  确保C02排放量核算的科学性。在核算国家、地区或者行

  业、企业的C02是否达峰、是否中和或者是否满足碳排放强度

  要求时,都应核算人为排放量和清除量,以准确计算净排放值。

  由于碳排放有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区别,因此在核算中要高度重

  视方法的权威性、科学性,既要避免漏算也要避免双重核算,还要避免在核算上由于实测参数不足而采用“惩罚性”缺省值,使数据造成显著的人为因素失真的做法。应力求做到《巴黎协

  定》提出的“完整性、透明性、精确性、完备性、可比性和一

  致性”核算要求。

  4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1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低碳转型中要防范电力系统的重大安全风险。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转换为电力,由于其随机性、波动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安全风险逐步增加。而当前及未来十

  年内优先解决的仍然是短周期大概率事件,但解决由大范围恶

  劣天气、极端天气引起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提高条件下的电

  力系统安全供应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方面:一是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提高虽然很快,但目前只到10%左右,发生重大安全风险的内因还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

  电力系统安全防范要求是建立在传统的“源随荷动”的基础上,开展重大风险防范的法定依据不足;三是对能源低碳转型条件

  下的能源安全问题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对能源安全有利方面(如

  可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的优点考虑较多,而不利的方面考虑

  较少;四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电力供应及电力消费侧等在

  新能源安全上的责任不明确。

  解决路径包括:一是要构建多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并考

  虑重大备用电源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实现碳中和时,中国电

  力供需平衡机制应当是一个由新能源发电为主体,与水电、核

  电、火电、储能相融合的,源、网、荷、储高度耦合的电力供

  需平衡体系,同时充分考虑了重大备用电源的体系。二是要充

  分认识并发挥好大电网在防范重大新能源安全风险上的巨大作

  用,不断完善和优化电网功能,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韧性,坚

  决防止仅将电网看成是电力输送通道的认识。三是要构建以省

  为主体并与区域电网防范为配合的重大风险防范格局,尽可能

  将重大风险控制在较小范围,并分散风险影响。

  能源转型过程中,除了需应对逐步增长的风电、光伏等可

  再生能源对电力系统的挑战,还需要考虑地缘政治对进口油气

  特别是直接与电力生产相关的油气资源波动性问题,因此,油

  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也是未来我国电力系统起始端不容忽视的一

  个变量。

  .2能源转型系统成本问题

  201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显著下降(见图5),但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与传统的能源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直接

  比较高低,得出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已经低于化石能源发电成

  本的结论,对宏观决策易产生误导作用。主要问题是,当前衡

  量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依据主要是保障性收购政策下的电能

  生产成本或单纯的上网电量财务核算为基础的成本,并不是到

  达终端用户的电能总成本。即只考虑了发电企业的生产“电量”

  的成本,而未考虑为保障用户安全稳定供电而增加的辅助服务

  成本,如调频、调峰、备用等成本,更没有考虑全社会的能源

  转型系统成本。如中国燃煤电厂平均运行年龄在12年,而发达

  国家运行年龄在40?50年,如果要加快淘汰这些还没有回收投

  资的燃煤电厂,或者过快减少还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电力资产,则这些成本均应当计入全社会能源转型成本之中。

  对于与电网相连接的电源,只计算发电端的电量成本来估

  计电力整体转型成本的大小是不全面的,对防范电力转型中的风险防范也是不利的。同时,没有将电能全成本传导到终端用

  户,则不利于用户认识低碳发展的艰巨性,不利于强化节能意

  识,也会间接影响到碳价格,进而影响到碳市场的正常运行。

  因此,电价政策改革要以电能商品属性为依据逐步完善,并高

  度重视系统支撑和风险防范的成本传导。

  .3煤炭与煤电转型问题

  进入“十三五”以来,煤电投资规模逐年下降,煤电年新

  增装机规模由“十一五”时期的平均6862万kW,降至“十二五”

  的4594万kW,“十三五”期间已降至3538万kW;煤电新增装机

  容量规模在2016年被新能源超越,如图6所示;2020年新能

  源发电年新增装机是煤电的近3倍,煤电装机容量比重历史性

  降至50%以下,但煤电发电量比重仍超过60%,如图7所示。

  “十四五”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能源转型尤其是煤电转型应避免先建后拆、重复投资,应严控

  煤电总量、优化布局、大力开发风光等清洁能源。通过电能替

  代、优化用能等方式,煤电在从电力系统“主体电源”向“提

  供可靠容量、电量、和灵活性调节型电源”的转变过程中,应逐

  步承担更多的系统调峰、调频、调压和备用功能,并最终被其

  他新能源替代。

  对于能源转型中的煤炭与煤电问题,应处理好社会稳定与

  发展的关系、低碳转型与防范安全的关系。煤炭必减,但要减

  之有理、有序;煤电必降,但要因地制宜。杜绝一切以“平均”

  数据的比较来论证减煤、减煤电“合理性”的论证,防止“一

  刀切”行为。评价减煤路径的底线是保障能源安全、系统经济

  性和整体优化。煤电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任务是兜底保供、灵活

  调节、提高资源综合效益(如促进热电联产、循环经济)以及安

  全备用。绝不能简单与欧美国家比煤电的功能定位,因为发展

  阶段、资源禀赋、经济结构都不相同。

  5结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

  要求,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进入了生态文明新阶段。要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需理清概念,抓住本质,综合考虑各种社

  会、技术、经济因素,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调整政府职能配置,完善现有的体制和政策框架,明晰减碳路径,同时在转型过程

  中还应重点关注能源安全、转型系统成本、减煤路径等问题。

推荐访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论文 中和 论文 碳达峰

最新推荐

版权所有:楚冠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楚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楚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150291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