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6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6篇)

发布时间:2022-12-09 01:45:0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6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郗厚军  康秀云  来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6篇),供大家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6篇)

篇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郗厚军

  康秀云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

  摘

  要: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与定向作用。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及规训体系构筑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四个着力点。知识体系建构上,要遵循学科知识内在生成的逻辑规律,加强外在知识传播的载体建设;活动体系建构上,要构建学科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贯通机制,实现比较研究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组织体系建构上,要推动学科的内在建制,加强学科的社会建制;规训体系建构上,要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制度、设立学术讲座制度及完善学科建设制度。

  关键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14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068-05学科体系是一种对知识世界结构化、体系化的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集约的学科分类制度,主要有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及规训体系四种存在方式。①学科体系自身葆有发展性的内涵和建设性的张力,彰显着科学、学问、知识及建制的理论魅力与实践品性。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学科活动体系围绕学科知识体系而开展,学科组织体系以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为纽带而建立,学科规训体系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体系而构筑。可以说,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质是学科存在形态的进步,这种进步并非某一种存在形态单向度的具体发展,而是具有知识性、活动性、组织性和规训性的学科形态相互联结、协同并进的整体发展。因此,建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好学科体系建设的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及规训体系四个着力点,以实现学科的整体跃进、深层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知识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

  学科伴随着知识的生产、积累、传播与分化而产生。学科就其本义而言是一种制度、建制及规训的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一定知识发展、传播所形成的规范化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知识分支的意蕴,又含有制度化学科发展的意味,前者侧重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支撑,后者强调外在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建设。学科体系是一种对知识世界结构化、体系化的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集约的学科分类制度。学科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功能发挥和作用彰显的重要依据与动力源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是由建立在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判断推理和内容模块等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成的符号系统,集中表征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涉及到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国别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介绍和系列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等内容,表现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论文成果及课程体系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作用与建设意义。这一知识体系是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特的学科蕴含,共同组成一个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独特知识体系,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一门具有深刻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独立分支学科。

  知识体系构建是一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举目之纲与掣衣之领,始终处于学科建设的中心位置。对一门新兴学科而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应当以围绕研究对象展开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因为作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应该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之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当然,在学科知识形态稳固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开放性特征,以彰显学科知识体系现代化建构的创新与发展。对此,我们要在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自觉遵循学科知识内在生成的逻辑规律,有效加强外在知识传播的载体建设,逐步构建起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学科知识体系。

  遵循学科知识内在生成的逻辑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建构过程,“学科的内在建构路径是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基本研究范畴形态→学科形态,……建构路径的每一次转换都加大了知识系统化的力度,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适合于进行知识生产的复杂知识系统。”[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围绕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展开问题研究与应用研究,通过增进、深化和拓展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特定问题的认识,经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建构整体研究的完整视域,“使分散化、碎片化的知识产生逻辑勾连,增加学科自身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力争做到哲学层面的抽象与概括,把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与基本逻辑,深入研究学科内部和要素之间的关系。”[2]从而形成学科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和判断推理等符号系统,最终集聚成学科知识形态。

  加强外在知识传播的载体建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播载体具体表现在教材著作、期刊论文及课程授课等方面,它们承载着学科知识体系的具体形态,承担着传播学科知识的历史任务,要重视对其知识形态传播载体的有效建构。教材著作上,精心设计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汇聚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凝聚学科知识有益共识,编写一批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教材著作。期刊论文上,强化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遵循学术研究的科学规范,拓展学术研究的领域范围,站位国际前沿与立足本土实际,刊发和撰写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和高层次的学科期刊论文。课程建设上,基于学生获得感的现实诉求,积极采取研究型参与式教学提升学习兴趣,使用网络教学工具提高学习乐趣,实施课内外教学联动拓宽理论视野,布置挑战性作业提高学科意识,努力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另外,学界还要积极借鉴和汲取相关比较学科研究的有益成果,适切地运用它们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充实和完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二、活动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活动是人类主体基于共同目标的联结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是基于比较视域的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推动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文明的理解对话和交流互鉴。基于这一学科研究目标的共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展开了系列的比较研究活动,而从活动的视野出发,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为一种活动主体在一定社会价值引导下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活动,对本学科活动体系的建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看到,活动既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与对象世界发生关系的有益中介,还是学科赖以展开学术研究的实践基础。从活动的视角来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活动,它是由一系列主体性活动的具体分化而组成的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即学科活动体系。如“学科知识的研究活动、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互动中所发生的知识创造活动。”[3]可见,学科活动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开放系统,各种层次、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学科活动体系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活动可以划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而言,我们认为它主要包含学科研究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学科研究活动是学术共同体从事学科知识生产、理论研究和学术创造的活动,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既可以为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提供知识资源,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理论引领,还可以为学科的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不竭动力。学科实践活动是学术共同体从事知识传授、理论传播和学术应用的活动,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和应用的载体,既可以为学科知识生产活动提供一定场域,又可以为学科理论研究活动搭建有益平台,还可以为学科学术研究创造优良环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比较类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的合理形式是研究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相互转化。它一方面探寻的是世界各国或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另一方面探究的是如何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或问题凝练有效地提升为理论认识,并在理论逻辑中为其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资源与智慧之思。所以,推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学科活动形式,而创新学科活动形式必须紧紧围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总体定位,坚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立场,依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遵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否则,这种创新学科活动的形式就要么成为脱离学科边界的“他者”,或是成为无益于学科实践应用的理论抽象。总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建构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不仅要求各项学科具体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实施,还要求各项学科具体活动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协作,进而形成一个学科活动体系,以规约和训导整个学科活动的开展。

  目前来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建设不容乐观,较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其它方向的活动仍就处于缺弱状态,学科理论研究活动较为薄弱,学科实践活动亟待加强。面对这种情况,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形态发展和进步,应当着力构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贯通机制,实现比较研究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围绕学科研究对象和问题论域展开学科研究活动探究。如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思考;厘清学科中存在的边界不清和认识模糊问题;对学科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学科意识、研究目标、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深度探究;追问本学科研究中某些似乎不言自明、不证自明的判断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原因,以及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可能、可比及可借鉴性的追问等。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一方面,加强学科实践活动探索,提升学科活动的实效性。我们要在比较研究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转化为核心、以应用为特色,加强对学科编撰活动、学科教学活动、学科对话交流等活动的实践应用,从而彰显学科活动体系建构对比较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应用。

  三、组织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表现形式

  学科以一定的组织体系呈现自身的体系构造,并通过特定的社会建制获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普遍支持。学科组织体系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动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体系是以知识生产、理论传播和学术创造为基础和纽带所形成的组织形态系统,主要包含学科知识的组织状态和学科共同体的组织状态。前者多指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后者多指以学科队伍建构的学术组织。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一般分为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两个关键环节,内在建制强调学科共同体观念、规则的建制建设,外在建制侧重学科相关组织的建制建设,学科的内在建制为学科的外在建制提供核心和基础,学科的外在建制为学科的内在建制提供支持和保障,二者相互联系、交互影响。组织体系建构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表现形式,为学科接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推进组织体系建构应抓住学科的内在建制和社会建制两个关键环节。

  推动学科的内在建制,增强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自信。其一,加强观念建设为学科组织体系建构提供认识基础。学界要进一步聚同化异、凝聚共识和统一思想,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的生产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职能责任,通过围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展开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实施,增强学科共同体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其二,加强规则建设为学科组织体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形成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价值规则,自觉摒弃“价值无涉”的“中立说”或“中体西用”的“独断论”的研究价值取向;要形成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的知识规则,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范式规约和智力支撑;要形成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为基础的修养规则,形成一批致力于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忠实学术共同体。另外,学界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传统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的限制,汲取其他学科有益滋养,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提供一个更加严谨、专业、自由、开放的规则体系,进而推动学科内在建制发展与完善。其三,加强结构建设为学科组织体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结构建设要着力形成一个代际完整、接续有力的学术共同体结构,尤其是学科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的成熟与发展,以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与人力支持。

  加强学科的社会建制,提升学科组织形式对学科发展的支撑力。其一,成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协会。尝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指导下设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要负责制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召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会议,发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报告,统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外相关事宜,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常态化发展。其二,建立实体性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以实体性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单位为依托的研究机构的成立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有利于推动学科规训体系的规范化和正规化。如,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教育研究中心下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视野与比较研究为制高点,致力于建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为创建兼具中国风格与世界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做出了积极尝试与学科贡献,值得推广与实施。其三,创办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刊物。专业刊物是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也是学科进行内外交流对话的有效平台,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考虑到学科性质和学科功能的特殊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创办中英文两类专业刊物:中文刊物旨在加强国内研究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凝聚学科共识,提高学科建设层次;英文刊物旨在通过接收国外学者来稿以掌握其他国家或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动态,通过发表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以扩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影响力。”[4]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出版机构以及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或出版机构的合作,如,与全球独特的促进中国和华人与世界和他人作比较研究的学术社团——全球比较研究会——合作,其创立《中国比较研究》期刊也是我们向外传播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四、规训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学科规训在“本质上是一种规限知识生产和训导学科新人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的集合。”[5]学科规训体系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和教学模式的形成具有最重要作用,是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的重要保障。其一,知识生产及知识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建制支撑和制度规约。任何知识的生产、形成和传播都是一定制度安排下的产物,任何学科的学科规训基本都是在一定制度规约框架下进行的,并为学科规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秩序和组织依托。其二,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就教育实践而言,学科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来实施学科规训。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以学科点为依托,基于特定的教育实践,如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等形式来规训学科新人。其三,制度规约与教育实践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会生产出新的知识和训导学科新人,而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新人又会对社会建设和教育实践进行反向规训,使得学科体系趋向于更有生命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张力和实践特色,它是基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来规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生产和训导新人的体系,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形成。

  目前来看,基于规训体系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构,总体上还存有畸重畸轻的特点,即学界较多关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生产而忽视或轻视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人的规训。因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训体系建构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强调基于特定标准和方法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生产、理论传播和实践应用基础之上,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推进学科新人的规训和培养。

  其一,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是“通过训练学术传人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以书写、考试、评分等具体的规训手段和一定的教育模式训练学术传人,并由一代一代的学术传人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6]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制度的统筹和规划应“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要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重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评价等相关内容的建设,通过形成较为成熟和制度化的人才培育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批兼具世界视野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

  其二,设立学术讲座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聘请在比较研究方面具有造诣的专家和学者为专业师生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课程授课,通过学术讲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素养、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吸引更多的学科新人加入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队伍当中。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所设置的学术讲座制度,按照“最知名国际学府、最顶级研究机构、最权威学术大师”的原则,遴选海外合作研究机构和引智人才,互建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流动站,合作举办了多次专题性国际学术会议(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论坛),建立了长期性合作交流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其三,完善学科建设制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学术领域,同时也是一门年轻的独立学科,从学科建设制度视角来提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和增强比较学者的学科自信是当前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有效途径。对此,应当完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制度,通过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以提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制度对学科新人的训导作用。

  总的来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是其学科化建设的核心价值部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首先坚持‘体系优先’的原则,将目的论与方法论、理论性与实践性、整体分析与预见把握结合起来”,[7]着力建构一个具有完整性、知识性、规约性、社会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体系,找寻、归纳和总结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视域、发展动力及未来趋向,实现学科创新发展和学科知识集成。

  注释

  ①学界对学科形态体系的划分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如,孙绵涛教授系统梳理了学界关于学科相关问题的讨论并在《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学科有着一个具有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杨晓慧教授在《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指出,促进学科发展应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三种存在方式的协同共进。可见,学科“三形态说”已有了“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冯向东、侯怀银等学者认为,学科和“规训”有着密切关联,但在日常学科建设中却被人们所忽视,“学科规训”既是一种知识分类的规则和学科分立的制度,也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之上的学校教育制度,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将其纳入学科形态构成体系之中。依循学界对学科形态体系的划分类型,我们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主要有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和规训体系四种存在形态。其中,知识体系是学科的核心,活动体系是学科的基础,组织体系是学科的表现,规训体系是学科的保障,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于学科体系之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龚怡祖.学科的内在建构路径与知识运行机制[J].教育研究,2013(9):12.[2]上官莉娜,黄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研究及其发展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29.[3]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6.[4]杨晓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理性、本质定位及系统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05.[5]赵军,许克毅.高等教育学:一个跨学科的规训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3(8):44.[6]李金奇,冯向东.学科规训与大学学科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2.[7]高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性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4(6):225.[责任编辑:张俊华]

篇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大学生思政教育完善思路

  第一篇

  1、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现阶段这样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其成长过程备受父母、长辈们的关爱,几乎没有经验过磨难。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会首先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多的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这一心理因素直接导致学生的生存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差,当面对问题时,他们容易产生焦躁、茫然的情绪,通常以逃避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二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各地方之间的经济差距、个人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越来越少。此时的大学生除了需要面对学习压力之外,还要面对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其他竞争压力等等,这对于本已内心脆弱的大学生来讲,无疑于雪上加霜。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课程内容陈旧,不关注时代变化、社会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不注意学生听课的反应,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对学校后勤工作经常抱怨。目前,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日益社会化,许多高校采用后勤管理公司来为学生提供服务。这种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使学校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却降低了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这是由于后勤管理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为学生提供的是物质层面的服务,而非精神层面的服务。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要求较高,就目前状况来看,后勤企业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的。

  辅导员队伍力量不足。近几年,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而扩招来的学生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差距很大、心理素质有高有低、家庭经济条件相去甚远。相对比较之下,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几年却相对缓慢,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大到党的教育政策的落实,小到检查学生宿舍的卫生,根本抽不出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层面进行关注。而辅导员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岗位,他们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所以,想要全面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3、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来对待: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生都有一段对前途迷茫不只所措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要从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等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二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全国范围内的扩招,使高校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指导,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论坛、QQ群等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统一进行管理,而论坛与QQ群的管理员可以由学生来担当,这样既可的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学校的后勤服务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紧密。因此,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一是在饭菜价格、活动场所使用以及其他服务费上要合理,使学生们消费得起,同时接受学生的监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二是经常组织公寓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公寓管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章电气。

  做好辅导员工作。针对当前辅导员数量不足的情况,高

  校必须要抓紧时间,招聘更多的辅导员,以满足扩招而带来的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状。辅导员要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要经过培训,强化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时,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申请助学基金。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就业以及情绪问题,使学生们真正的体验关爱,从而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与信任感,这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二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适当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探讨党的相关政策、国际形势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4、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竞争压力较大的心理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大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必须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

  作者:杨辉

  工作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充分利用主流传播媒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

  环境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作用,离不开主流传播媒体的支撑。重视主流传播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一是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道德育人功能,创作生产更多讴歌高尚情操、反映主流道德价值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人们从丰富的文化产品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二是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伐,丰富和创新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在创新运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等宣传阵地的同时,提高对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作用的重视,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的优势,利用QQ、微博、社交网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网上交互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载体竞相发挥武装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效果更加深入持久。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要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升华,不断推出精品,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发挥互联网、移动数字电视等新渠道以及信息网络设施在传播中的突出作用。

  二、密切关注心理情感空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

  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被教育者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充满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分析,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控制和引导其行为。同时,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增加教育对象的信任感,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育活动才会有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构建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学校、政府、家庭等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要调动和运用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还要使学校、家庭、单位、社区、各种社会机构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仅靠有限的专业的教育者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最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只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思想

  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最后将这种意识自觉转化为一种行为,才能真正提高其时效性。

  四、健全制度政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也需要法律和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约束民众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政策的硬约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时,既应注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倡导和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保护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积极性。

  作者:梁静

  工作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的战略任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重要内容。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通俗化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和普及,使大学生知晓、理解、接受、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随着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网络信息的传播迅速、表达自由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必将极大地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观念,牢牢地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时俱进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确保在大学生群体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

  从理论内容的抽象化到理论掌握的普泛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抽象的、逻辑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易于接受的理论,并为广大群众真正认同和接受,通过理论的“普及化”让广大群众感到身在其中。这

  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是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才是能变成物质力量的理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个百分点至%,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3]其中,年龄在20至29岁的网民数量占网民总数量的%,超过亿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超过1亿人。[3]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和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也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热衷于利用网络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友,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信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但网络信息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变理论权威发布为理论思想引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用网络视频的媒介宣传,适时上传视听资料,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形象化和普泛化。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网络观看、下载的管理和服务,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和教育。近年来,《毛泽东》、《邓小平》、《复兴之路》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好评,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理论研究的人本性到理论接受的交互性

  理论研究是否和理论接受主体相统一,取决于该理论与主体需要的契合度。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4]“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从理论的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以人为本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个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依靠力量,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思想和生活实践,确保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推动民族振兴洪流中实现成长进步,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坚定政

  治信仰。网络具有“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等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只有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等方式被动接受的现象,提倡信息传播、真诚对话,平等交流。那么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利用网络就成为了他们这个群体最为鲜明的特色,每个大学生都成了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与制造者,他们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平台,用自己的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也通过自己经营的“网络媒体”获得资讯、进行及时反馈,他们的人格、智慧、创造力得到充分尊重,其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体现。为了顺应他们的这个特点,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与他们服务的主体相结合,在网络时代,面向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利用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话”过程中被影响、被改善、被强化、被塑造,从而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实现理论体系与受众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质量。

  从理论论证的系统性到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时代以及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人们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代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不能只搬旧资料,埋在旧纸堆里,更要注重其时代性和时效性。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6]。网络的理论宣传具有新闻的共同特征,即快捷性。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在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10000多条新闻信息,从单一的中文文字信息,发展到集图文、音视频、论坛、网上直播报道于一体,拥有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等10种语言11种版本,人民网的网民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一切普遍的理论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以理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为前提。利用网络的传播渠道,可以及时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迅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上传下达,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运

  用网络的双向交流及时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从而缩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其传播效率,缩短其传播周期,强化其传播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二、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网络信息是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在网络舆论场,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根据主观感受来选择教育方法,较少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接受能力等。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在网络时代,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贴近学生、贴近网络、贴近

  实际。特别是要更多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考虑学生学习习惯和接受特点。积极发掘网络资源,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活泼。当前,教育者应自觉转变教育理念,适应网络互动传播的特点,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仅注重信息传播,而且重视信息反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要学会以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式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实际,更加让大学生喜闻乐见,使“理论”走近大学生,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深入人心。

  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寓教于乐的优势

  网络时代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包含着诸多的内在诉求,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等等。只有尊重上述诉求,立足于时代发展,帮助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的认识,才能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并最终实现其大众化的目标。“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取向与政治态度是多元的、有差异的,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需要合理引导,从而发挥文化最大的社会效用。”[8]互联网拥有互动、共享等特性和优势,创新性

  开通服务平台,可以更好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引导,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网络文化的包容性。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相结合,可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网络娱乐软件,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网络游戏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既能娱乐又受到思想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可以设置游戏论坛版块,时时关注大学生经常浏览的影音资源及其评论内容,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和教育。三是可以开发和创新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产品,使更多大学生关注健康、高雅的网络文化产品,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引导形成理性消费模式。

  创新引导载体,强化隐性教育的支撑

  新媒体的使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虚拟的网络环境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造成网络的“超现实性”,容易出现道德管辖之外的真空地带。探索隐性教育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育工作中,是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诉求。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重点是注意以下3个方面。一是开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育的博客等,体现理论“潜移”。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平台,将大学生比

  较关注的事件、人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借助大学生追捧的通俗、生动、幽默的网络话语形式,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留言跟帖、沟通交流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解疑释惑,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道德约束的能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二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注重情感“陶冶”。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渗透到一系列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从活动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契合,主动利用、净化理论宣传阵地,悄然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确保理论不仅进入电脑,而且要进入学生的头脑,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比如,成都理工大学的“真理之声”网站经常开展“感动理工十大人物”、“我最喜欢的革命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一种思想、感知一种信仰的力量,进而内化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并指导学生的行为,成为悄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阵地。

  作者:莫忧1郑玲2工作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2.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篇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从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注重过程考核、夯实实践教学、打造优质团队、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保障条件等八个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学校党委行政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政特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一、实现四个结合

  充实教学内容

  充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将民政社工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敬业心、诚信意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结合。

  一是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相结合。我校是一所以民政文化为背景和特色的高等院校,秉承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和传统。在教学内容上,民政文化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民政文化中蕴

篇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各党总支,各部门、系部:

  为深入贯彻中、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开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结合学院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院自组建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初步形成了学院思想理论课教学特色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改革尚需深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吸引力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机制还需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努力再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为本、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与感染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始终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创新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喜欢、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与工作协调机制。

  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一)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机构。实行党委直接领导、协调院行政负责实施、分管院领导具体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成立由学院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科学决策、宏观管理与相关协调等管理体制与工作运行机制。

  (二)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简称思政部)建制、充实人员、拓展职能。思政部直属学院党委领导,其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平台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建设实际需要,科学设置教研室,加强对教研室的管理和建设。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学分学时统一规定和对应原则,学院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时数和目标落实到位。原则上以中班教学(每班不超过60名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监管,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四)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纳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和院级课题设置统一规划。积极支持思政教育教学申报省部级与国家级重点课题项目攻关,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五)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建设经费投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在保障教学科研各项正常经费的同时,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交流、培训及社会考察等,并随学院经费增长逐年增加。

  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政课教学。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专任教师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的比例配备,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

  .(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教育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认真做好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熟悉学生、把握形势、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提高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要求,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可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教师一致,其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五、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高职生思想、知识素质实际,结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在不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框架与总课时数的情况下,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实施优化整合,精选思想性、时代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使课程教学内容始终紧扣时代主题。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教材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引导大学生把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关心社会、关注时代、完.

  .善自我结合起来,构建思政教育教学特色模式。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思政课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学资料数据库、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室和校园网络建设,建立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相互渗透的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教学、图书、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应优先服务于思政课程教学。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教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凝炼和完善“体验式”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尝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用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足额课时。依托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社会人文教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院开展的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服务社区敬老院公益活动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道德践行能力,真正把理论认识与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五)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造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附:1、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组成人员名单

  .

篇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来自教育主体价值图式的改变

  以功利为标准割裂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本体的存在目的和思维方式得不到更新和发展,对专业的理解就是就业,只要选择一个好专业,学好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享用终身,不理解专业只是在行业内同他人共同理解过程中所获得的第一个话语权,作为行业不只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这种价值图式的形成不是对社会本质的还原,而是学生对客体碎片的自我拼接,一经和外界接触,就会出现理性与现实的冲突,甚至是价值图式上的对立。在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强调知识的获得是由主体建构的,但建构过程决不是随意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新环境中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一个漠视规则、缺乏人际关系和内省能力的人不会成为行业内合格的职业人,更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具有的鲜明特色,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知识体系向实践应用转化,应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体系。创业就业是大学生运用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主体对认知图式的系统建构,在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不但是“创业就业素质”的学术塑造阶段,而且还是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阶段,在教育对象缺乏丰富社会实2016/5践的条件限制下,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主体只有建立在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知识理解才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有能力,而是德才兼备,德在创业和就业中的表现就是职业素质,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创业和工作中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缺乏诚信,求职时简历造假,随意毁约,个人至上,漠视企业制度和社会规则,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少敬业、进取、艰苦奋斗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人的发展,根本目的是培养主体对象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切教育中始终是处于上位的,具有统领思想、形成价值观、指导行动的作用,不仅肩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大学培养目标的终极指向。创业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通过开发自身的知识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创造社会价值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这是一个职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来自于主体的价值图式,对自我价值的理解是动力,对知识的理解是基础,对社会的理解是前提,只有具备了“职业素质”大学生才能在创业就业中超越功利的视域限制,从一个社会的初探者成长为一个具有价值理性的社会实践者。

  三、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实践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建立以价值图式构建为核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一个核心三个循环过程。一个核心就是以价值图式建构为核心,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2016/5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认为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可变的认知结构,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价值图式的建立不能是封闭的,是与社会环境联系的开放系统,但是这个过程不是自发的,是经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设计、指导完成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经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开放的、多次循环的过程。第一个循环过程是课题教学与实践的循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具有初步的社会知识,认知主体已经形成了一个价值图式,尽管这种图式带有片面性,甚至是扭曲的,但已经是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即是在此基础上修正或丰富主体的价值图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要探知学生的价值图式,通过互动教学,如学生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研讨、现场交流等,这一过程既是同化过程,也是学生价值图式的释放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化只是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入,存在片面或扭曲,可能对新的价值观不接受,这就需要进入第二个循环过程,即价值图式的再建过程,这一过程首先在校内进行,是学生在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接触、讨论、辩论中实现自我的再认识,这一循环是顺应过程,顺应是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价值图式同化新的刺激时,就需要对原有价2016/5值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也为下一步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因为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价值图式的集中和碰撞,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学习者要适应其他人,需要对原有的价值图式做出调整;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来自社会的各种事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大赛,通过活动可以实现整合理、工、管、经、法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学校仍不同于社会,只有学生的价值图式适应社会要求,才是创业就业的基础,第三个循环过程即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真实的、开放的,原有知识要在知识建构中起到作用,必须首先被现时化、当下化,才能呈现为真实的现象,为认识主体所获得和利用,社会实践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亲历岗位,聘请企业人士来校举办答疑解惑,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能够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如果说第一个循环是教师主导的价值图式的重建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传授的知识都是历史性的,而教育对象的创造活动是指向未来的,学生毕业后就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当面对全新的问题时任何他人和历史知识都不能给出答案,创业就业的过程就是以全新的自我处于一个全新的实践中,探索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这一全新的过程中只能靠主体自身的理解能力2016/5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能力。

  作者:窦熙博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2016/5

篇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纲领和导向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思想水平决定着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居于首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塑造具有优良作风和高尚个人品质的创新人才。我们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举全党之力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建立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推进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既是和谐社会文化和理念的传播者,又是实施者和创造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教育当代大学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格精神。因此,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新时期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会后继有人,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拼搏奉献的求学精神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核心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个根本问题。.

  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德育的中心内容,是高校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受教育群体正经历从“80后”到“90后”的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的多元,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这其中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积极因素,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消极反映。面对新时期纷杂的高等教育现状,构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就成为必然。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无论是抗击冰雪灾害的动人故事,还是汶川抗震救灾的壮烈诗篇;无论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员,还是赛场内外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处处彰显了21世纪中国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正如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大学生知识层次高,技术技能强,是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在青年群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统计显示,当代大学生在民族危难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朝气蓬勃,热爱祖国

  出,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由于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调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期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5份,回收率99%,问卷覆盖了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所有年级、专业,具有较好的样本覆盖率。通过调研,我们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归纳如下:1.当代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倾向较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享乐主义倾向盛行”、“缺乏奉献精神,自我意识过分强化”

  由于大学生在价值观以及人格体系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便出现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问题。调查显示,超过72.12%的大学生缺少奉献精神,在学校学生社团的选择中,只有27.07%的学生会选择志愿服务类的社团,这些现象对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2.思想道德建设缺乏系统性,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够

  现在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降低了学生的注意,把德育课放在次要位置,往往先安排专业课

  力和学习兴趣。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见图1),42%的学生不重视思

  想政治课,16%的学生厌烦思想政治课,42.83%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从而使德育课程失去了实际的教育意义。

  3.课本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任课老师教学方法及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状况产生明显差距

  调查显示(见图2),近71.11%的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枯燥单调且难有收获;仅有28.89%的学生觉得此类课程具有教育意义;另外36.97%的学生认为课程有意义,但收获较少,形式内容有待改进。这些都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状况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4.大学生二课堂教育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参加二课堂活动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34.56%的学生认为二课堂活动内容缺乏新意,缺乏实质内容,这些都阻碍了第二课堂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5.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调查显示(见图2),35%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惑,17%的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漠然置之,13.7%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和升学的问题感到苦闷和压力,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新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6.新的时期对高校辅导员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高校辅导员的业务素质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的大学生对其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不够70%有逾,调查显示

  满意,只有28%的学生对自己的辅导员表示满意。在图3中,笔者

  列举了调查中同学们反映突出的辅导员业务素质缺陷,这样的现状提示我们,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据调查,有76.3%的大学生会经常性地接触网络资源,其中有28.8%的大学生不能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5.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沉迷现象。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我们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图4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设置的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制定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是整个系统的根本,是整个体系运转的基本条件和运行依据。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由一课堂、二课堂和组织队伍建设三部分组成。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二课堂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效、有力运转的保障,这三部分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个方面的监督和调查是评估思(3)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有效的评估为手段,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最后通过系统分析,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青年群体和个体发展规律的研究,就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水平的关键环节。

  (4)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项的调研分析结果,将直接作用于系统设计与系统运行,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信息反馈作为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途径和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的有效依据,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得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

  2.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为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课堂体系平台(见图5)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我们将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出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素质拓展为平台,以学生党建为龙头,采取讲座报告、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手段,以适应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理想通过课外学,信念教育、职业专业指导和其他日常教育作为途径.

  分、综合测评、德育规程等综合评定方式作为评估手段,努力提

  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我校为例,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了素质拓展网,采用团支部、学院素质拓展中心、学校素质拓展中心三级认证的办法,个人申报,团支部核实,学院赋分,学校审批。认证内容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六个方面,学生参与或组织一定的相关学习和活动,可申请对应的认证,认证结果最终以课外学分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外学分制度被列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学生修不够规定的学分数,将不能取得毕业资格,课外学分同时与综合测评挂钩,作为学生评选各种荣誉先进和就业推荐的依据,实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这就形成了在素质拓展的平台上,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接受教育,学校通过课外学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和督促,推动和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实现全面成长。

  总之,我们认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应坚持有效评估与及时反馈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质量监控;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坚持全员育人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名同学,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施建议

  1.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施原则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施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树立大德育观,教学、管理、服务都是教育的途径,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使各个途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2)系统性原则。将一、二课堂紧密结合,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体系。如表1所示。

  (3)分层次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年级、分层次、分群体地进行教育,既有集体教育,也有兼顾学生个性特点的针对性教育。如表2所示。

  (4)多样化原则。搭建多个平台,构建多个载体,提供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善自我。

  (5)可操作原则。在体系实施过程中,形成多个具有可操作的框架,搭建多个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内容可依,有形式可用。

  (6)发展性原则。体系的制定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施的工作思路

  (1)加强“两个保障”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的前提。

  1)政策、资金保障。政策支持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实行的基及与之相配套,应该建立完整规范的政策保障体系,本条件保证.

  的具体制度。在政策的保障和指导下,合理规划,充分发挥一、二课堂的联动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活动内涵的基本前提,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

  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2)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执行以及执行效果的评估都需要一支懂学生、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对于一课堂教师队伍,要加强培训学习,使一课堂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避免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同时要鼓励他们深入学生群体,参与学生活动,具体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现状,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实现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改善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脱节的现象。对于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而不断提高二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实现一、二课堂一体化。

  我们需要科学规划一、二课堂的内容,既要使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深入实际,又要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理论的真谛,二者各司其职,又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既重视作为基础的一课堂,又要充分发挥二课堂的实践途径作用,实现课内外联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进一,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平台,以学生党建为龙头(3)步发挥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并重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良好契机。一方面,进一

  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活动的教育意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利用素质拓展认证的形式予以认定,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我们应该紧抓党建的龙头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强化民族传统教育,鼓励学生抵制不良风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同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及时、科学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4)丰富教育手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随着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年制转向弹性学分制,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年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己选课,可以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班级”、“专业”单位的授课方式被打破。因此,要探索除传统的班级、专业之外的领域。这就需要“开发”新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量大,展现内容的方式丰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平台,宿舍是继“班级”后一个有利阵地。.

  应充分发挥宿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有益补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5)强化调查监督,科学评估分析,与时俱进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监督,为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供数据基础;通过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科学的评估方案和评估体制;通过将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重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和实施之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紧跟时代潮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

  总之,新形势下大学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尤其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战略任务,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探索新方式、新方法,以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努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应如何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合理

最新推荐

版权所有:楚冠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楚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楚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150291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