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实践论的文献(4篇)

关于实践论的文献(4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22:45:03

关于实践论的文献(4篇)关于实践论的文献  关于《实践论》的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实践论的文献(4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实践论的文献(4篇)

篇一:关于实践论的文献

  关于《实践论》的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辩证

  世界观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7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粗略的阅读了一下,知道《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不由得使我自然的就想起了我们机械专业在本学期进行的金工实习。那次的实习虽然短暂,可是意义重大,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等到实习开始,我们突然手无足措,不知道该如何动手操作,该按怎样的步骤进行??甚至经常把一些重要的知识抛在脑后,在实习过程中不得不翻课本。通过那次实习,我们知道了平时一定要牢牢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平

  时多参加实践深化了解所学课程内容。我想这就是所谓《实践论》要教给我们这些学生的一个具体指导吧。

  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这个是我们所熟知的,伟人毛泽东就曾提出《实践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它对中国革命巨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其次,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组成了真理的发展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所总结出来的干点,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并不清楚,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所有的共产主义者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这使的国家又一次的与快速崛起失之交臂,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本就困难重重,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抓住每一个机遇。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使我加深了对实践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实践紧密的联系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毛泽东《实践论》的发表距今有70年的历史。尽管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在工作中我们要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一要应用认知促进实践。就是要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二要结合实际应用理论。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和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陷入经验主义错误。反对不学习理论不相信理论做事凭经验碰运气。三要总结实践提升认知。就是要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反对一切只实践不总结完善和提升认知的行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青年一代。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方面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社会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都是在学校里面跟老师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书面的社会道理。这从一方面局限了我们学习的范围。目前我们正处于校园和社会相交的阶段心态和社会经历都不成熟。社会也是是一个大学里面

  有很多我们没有学到的东西。所以社会实践学习是我们有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积累来了解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现今社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通过实践分清市场的需要提前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多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社会发展。从自身的实践去了解我们即将要融入的社会是一个很深刻也很有效的方式。。在哪里我们可以打开新的视野开拓另一个知识面努力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到自强自立。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为我们进去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争取早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好的生活。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大学生人才占据有一定比重而目前的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并不健全使得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束手无策。从而在一部分人心中产生了对社会不同程度的偏激看法

  由于这些过激的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单靠外在的引导是难以奏效的而社会实践

  把我们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这样自身的经历所积累的印像则更深刻因自身的阅历则可以容易的改变偏激不良的想法积极向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懂得了

  我们应该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能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篇二:关于实践论的文献

  关于实践论的学术论文

  论实践智慧

  摘要: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实践智慧最为深刻的内涵:实践智慧是关于实践或行为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但是,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实践智慧的。实践智慧是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智慧是服务于理论的。与理论智慧相比,实践智慧具有三个特征:一、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二、更加关注特殊性和具体性;三、协调和处理相互矛盾的因素。把王阳明教授的良知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因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很多类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理论智慧

  一、实践智慧的涵义特征

  实践智慧,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讲,就是关于实践的智慧。实践就是指的人类活动,就是指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智慧就是一种知识,一种理性能力,常常被人们和“聪明”联系在一起。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使用了这个概念,指一种能够选择正确的手段来实现道德的目的,政治的目的的理性能力。道德的目的和政治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人,总是能够选择适当的手段,以适当的形式来实现“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人可以获得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表明人就具有了道德。人必须还能够具有关于如何将道德的知识化为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有手段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亚里士多德将那种仅仅谈论道德而不努力实践道德的人比作得病的人,“很认真地听医生所说的话,却不做医生所吩咐做的事。正如言谈不能改善就医者的身体状况一样,这样的哲学也不能改善灵魂。”因此,要实践道德,必须要具有实践智慧[1]士多德认为,善是人类最终极的追求,“所有的科学都在追求某种善,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充实,而把善自身摆在一边。”而只有德性,亦即道德才能实现这种善。“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性一定是一生坚持的,而一时的道德的行为是不能称为真正的德性的。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德性,即在整个一生中坚持德性,就更加需要实践智慧。智慧是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智慧是服务于理论的。与理论智慧相比,实践智慧具有三个特征:一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二更加关注特殊性和具体性;三协调和处理相互矛盾的因素。

  二、“实践智慧”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位置。

  “实践智慧”以及直接相关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着作中都有讨论,但较为集中的讨论是在其实践学科的几种着作和《灵魂论》中,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和《大伦理学》讨论最充分,《论善与恶》中也有精彩之笔,尽管这后两篇着作被认为可能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亲作,而只能算成他这派的作品。不过,单从跟“实践智慧”有关的论述看,这

  些作品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故本文放到一起讨论。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思想和灵魂学说入手来定位其“实践智慧”概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和“潜能―实现”说,任何事物都由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构成,并且都有一个从潜能到实现的发展过程。对有生命的事物来说,其质料无疑是其躯体,其形式则是其灵魂。植物的灵魂是营养,动物的灵魂中除了营养外还有感觉欲望,而人的灵魂中除了营养、感觉欲望外还有思想。[2]人的德包括两方面:理智德性和伦理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包括理论智慧、理解和实践智慧,道德德性包括慷慨与节制等。前者可以教育而成,后者只能在行为中养成。[3]理智的共同特性在于求真,其方式有五种:技艺、科学、实践智慧、理论智慧。显然,实践智慧就是实践领域的智慧,即同于理论领域的理论智慧。德性是人的灵魂中感觉欲望部分的良善,是狭义的人的行为所追求的目的;而整个人生的最终目的则是生活的总体良,即生活得好、行为得好、德福双全,亦即幸福。对人而言,其可能实践地达致的最高目的就是幸福,幸福之上更无目的。神的幸福固然高于人的幸福,但这种幸福对于人来说最多只能在理论沉思中歆羡,而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拥有。人的幸福是人所能获得的各种良善的总汇与和谐,这些良善既包括灵魂的良善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也包括身体的良善如健康、美丽和外在的良善如财富、朋友,还要有好运当头、神灵护佑。但这些因素中最能被我们自己把握住的、最应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达成的只有灵魂的良善,即德性。德性,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特殊的理智德性,其意义就在于为我们计虑达到每一具体目的的正确手段,并且这种计虑要以对生活的总体良善的周全考虑为坐标。如果只有伦理德性而没有实践智慧,则良善的目标就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实践智慧而没有伦理德性,则有效的手段就可能被错误的目的所利用,而服务于错误目标的聪明才智并不配称为实践智慧,因为它跟人生的总体良善是背道而驰的。[4]性来说,实践智慧又不仅仅是依附性的,它还具有对于伦理德性的开显和整合功能。这类似于康德的知性范畴对感觉经验所起的作用,可表述为“伦理德性无实践智慧则盲,实践智慧无伦理德性则空。”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只有配合一致才可能为人生谋求到现实的幸福。城邦政治的意义和使命就在于为全体公民实现合于德性的幸福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5]《善与恶》中,对实践智慧概念有一个较在其他着作中更为完备的界说:“实践智慧在于深思熟虑,判断善恶以及生活中一切应选择或该避免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洞察良机,机敏地使用言辞和行为,拥有一切有用的经验。记忆、经验和机敏,它们全都或源于实践智慧,或伴随着实践智慧。或者,其中的有些兴许是实践智慧的辅助性原因,例如经验和记忆,但另一些却是实践智慧的部分,譬如深思熟虑和机敏。”[6]

  三、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的理由。

  要领会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提出实践智慧概念,最关键的是弄清这个概念跟理论智慧的关系。据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对于智慧和明智并未加以区别,而是认为,凡是知道并且实行美好的事情,懂得什么是丑恶的事情而且加以谨慎防范的人,都是既智慧而又明智的人。”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通常被概括为“德性即知识”,但如果放到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中去解读,应该再加两句话:“明智即智慧”实践智慧统一于理论智慧,“道德即理智”伦理德性还原为理智德性。把德性归结为普遍性的知识,意味着只用把握普遍性的理论智慧就能同时解决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问题。[7]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践智慧”,所针对的就是这些困难。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最根基性的区分应是神人之分。如果有普遍、不变和独立品质的存在那一定是属神的或者说分有了神性的。人的灵魂中用于把握这种“所是”的品质就是理论智慧,这种智慧是人的灵魂中的神性部分。人拥有这种神性的理智,仅仅是为了以沉思的方式去接近神、摹仿神,求取类神相似于神的幸福。也就是说,这种智慧是高贵的,但却是非实践的。人自身属于动变世界,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为的动变,指导行为去应对动变的世界以求取相对稳定的幸福,需要一种特殊的智慧,即实践智慧,这是一种纯粹人性的或属人的智慧。神的智慧是单纯的,而人的智慧则由神性成分和人性成分混合而成,故人的本性是一种混合本性。用实践智慧处理好纷扰的人事,可以为理论智慧腾出闲暇,使其更好地去做通神的工作,所以,实践智慧又被比作理论智慧的管家。实践智慧所关涉的就是这种“凑在一起的东西”它的特长就在于根据每一个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协调各种凑在一起的因素。“善”的种类在实践上不可通约,就是说“善”在实践上具有异质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学科的根本理论前提。[8]前提使得“相”论在伦理学中遭到瓦解,使得用理论智慧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发生塌陷,从而为人生的“实践智慧”之需提供了一个理由。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还有很多理由,但我以为上述理由是最重要的。

  四、有关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其他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还牵涉大量其他问题。这里暂列几种,供进一步讨论之用。第一,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只能是个别,知识只能是普遍。这应该是区分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学理原点,[9]他没有明确讲过。这是有待我们深入挖掘的。二,如果把分类原则贯彻到底,那么在实践方面就会走向彻底的个别主义,而在理论方面则以“作为是的是为主题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就难以成立。关于“是”的分类理论和普遍之“是”的学问之间的关系,西方学界长期聚讼纷纭,至今未有定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第三,实践智慧是一种针对个别性的智慧,这是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的,但主张实践智慧的学说却是普遍性的,如是,伦理学、政治学等实践学科与其主张的实践智慧之间是否存在悖论?进而,关于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对实践本身来说是否还有意义?如果有,意义又是什么?对此,尽管亚里士多德有论述,但道理远未讲清、讲透,需要我们接着往下讲。第四,按照今天流行的广义的实践概念,制作也是一种实践,其中也有智慧即技艺,这种智慧跟实践智慧颇多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在讲实践智慧时也总是忘不了捎带讲讲制作的智慧,那么,这两种智慧究竟是什么关系?制作的智慧在一定条件下可否与实践智慧相整合?这也需要深究。第五,“实践智慧”问题牵连整个哲学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整部哲学史都要改写,各家各派都要重新理解和评价。这更是一项大工程了。

  第六,总起来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谓理论与实践广义的实践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北京.

  [2]亚里士多德著:《灵魂论及其他》,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北京.

  [3]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北京.

  [4]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21年,北京.

  [5]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北京.

  [6]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4年,北京.

  [7]色诺芬著:《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北京.

  [8]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21年,北京.

  作者简介:张言,女,1987-,河北省石家庄市衡水人,现就读于河北经贸大学,2021级民商法学研究生。

  论艺术实践教学

  内容摘要:艺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式。文章探讨了艺术实践教学的含义、要素、特点、地位和作用,揭示了三大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指出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基地建设及组织建设,努力使实践教学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关键词:艺术实践教学

  特点

  形式

  保障

  措施

  实践教学是培养艺术人才,尤其是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必由之路。各艺术院校都十分重视并着力开展实践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深入研究艺术实践教学的规律、特点,不断开创实践教学的新局面,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艺术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1.艺术实践教学的概念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传授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则是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分为纽带,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不同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泛指一切教学活动,这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而实践教学则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突出学生的地位和价值。“实践教学”也不同于“实践”。与教学无关,不是以人才培养为指向的实践显然不是实践教学,如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军人站岗是一种实践,但与实践教学不相干。具体到艺术实践教学,就是根据艺术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以实践的方式授课的教学活动,是在实践中运用已学知识或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培养新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2.艺术实践教学的要素

  艺术实践教学包含六大要素,即教师、学生、平台、目的、手段和结果。这六大要素围绕教学目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不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的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同时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参与过程中,既认知客观对象,又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平台,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无论哪一类实践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客观物质条件下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即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的目标,教师将培养目标具体化、细化到实践教学环节中,用特定的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符合“教”的目标要求,或增进和巩固知识,或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学”的目标和培养目标之间从总体上讲是一致的,而且也只有大致一致,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的手段,包括实践教学的工具、方式、方法及场所、环境,等等。实践教学的结果,就是实践教学的质量,最终落脚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上。

  3.艺术实践教学的特点

  艺术实践教学有五个特点。一是实践性。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艺术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应当教授的是艺术职业者必备的技能和素质。这决定了艺术教学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其创作、展示、表演的实践工作能力;二是教学性。实践教学虽然在课堂之外进行,但必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且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之下进行,是整个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三是参与性。实践教学是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之下进行的,必须以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在社会舞台或模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四是综合性。艺术实践教学贯穿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与理论教学内容要相得益彰,即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要与理论教学进展情况相协调。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一定程度上要与就业挂钩,社会所需即是实践教学之重;五是相互性。一方面,教学对象的相互性,即学校老师为实践教学所在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讲课,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为实习师生上课,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对学生的管理,避免以往委托企事业单位后,学校很少过问的现象。再一方面,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享用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成果的同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展示、演出等形式,服务于实践教学所在单位广大职工的文化艺术需要。

  二、艺术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1.艺术实践教学的地位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就实践教学多次强调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践环节。”[1]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2]。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

  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4]。这些论述,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要重视”到“大力加强”再到“高度重视”和“强化”,这既对普通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更是艺术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

  2.艺术实践教学的作用

  1实践教学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艺术实践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生活,从而提升其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第二,实践教学有利于巩固已学的知识。无论是验证知识、理解知识,还是丰富知识,都有一个在运用中巩固、在服务中提高、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第三,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逐步趋向成熟,使之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第四,实践教学有利于发现和培养艺术拔尖人才。艺术拔尖人才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然后为其搭建成才平台、制定特殊培养方案、提供优良学习环境、配备优秀教师,对他们实施特殊培养,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比赛、展览、培训等活动,使其脱颖而出。

  2实践教学是多出成果的理想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其潜能,又能使学生出成绩,使之崭露头角。其一,产学结合,工作室模式实践教学结硕果。工作室模式不仅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最佳模式,更是产学结合的最佳模式。大连艺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承接的内蒙古“路遥广场”群马组雕、大庆大同区广场“四世同堂”人物雕塑、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海方阵”大型阅兵主题雕塑,就是通过产学结合的形式结出的果实。其二,举办作品展览,不断产出新成果。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作品展、油画展以及美术作品年展,有5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奖励。举办的封面书籍版式设计展、网页设计作品展、招贴设计作品展、标志与字体设计作品展,有50%的作品被推向社会生活舞台。2021级学生近百件设计作品已被企事业单位采用,使毕业设计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转变。其三,通过实训、实练使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桃李杯”舞蹈比赛、“金钟奖”音乐大赛、青歌赛等全国性大赛,取得了佳绩。据不完全统计,在参加全国性9次大赛中,共获得37个奖项,其中一等奖8项;在参加辽宁省3次大赛中,共获得90余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0项,充分显示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大作用。

  3实践教学是通向就业的必经之路。首先,通过实践教学形成、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制订职业规划时有时不切实际,自我评价过高,一旦参与到艺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修改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调整不现实的职业目标。其次,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提高协作素养、职业技能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迎接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再

  次,通过实践教学使之直接进入就业通道。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距离,对工作流程和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相关规定也心中有数,尤其是顶岗实习,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可能被充分展示出来,被实习单位认可,毕业后或直接被实习单位接收,或通过他们推荐到其他类似单位工作。实践教学还可能促使学生毕业后走自己的创业之路,一些大学生成功创业,无不是在实践教学中产生创业意识、走上创业之路的。

  三、艺术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实践教学可以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应用型艺术人才会说、会演、会唱、会跳、会画、会设计的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从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活动范围来划分,实践教学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几种内容和形式。

  1.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课堂的教学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但有其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及环节。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设施有实验室、排练厅、琴房、多媒体教室等;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有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毕业设计等;第一课堂实践性教学类型有边学边做型、人机结合型、工艺制作型、示范演练型、情景模拟,即教、学、做,讲、练、唱相结合;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剧目、项目法,示范、训练法,模拟教学法等。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特点一是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教学目的明确,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二是突出应用特色,实现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相结合;三是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形成对教学内容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剖析和透视。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优点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边学边用,对所学内容易理解和掌握;二是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自觉地掌握重点内容与技能;三是以实践环节为纽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能打通相近专业的通道,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学到相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五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实践动力。以音乐剧课堂教学为例,音乐剧表演要求表演者集演、唱、跳等能力于一体,其知识和技能包括音乐、声乐、舞蹈表演、影视表演等方面,不言而喻,通过音乐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既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又能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即在教室之外、学校以内从事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实践形式包括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科技活动,以及各类展演。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把原属于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放到第二课堂,以自主实践的形式去完成;二是把学生的社团活动纳入专业教育的轨道;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四是鼓励学生考证考级,参加各类培训。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性”。首先,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组织教学活动立足班级,面向全体,多方组织,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

  用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形成网状的组织机构。其次,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发扬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院校特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广泛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活动,展示艺术院校学生的风采,拓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再次,参与对象的层次性。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既要满足提高能力类学生的需要,又要满足修身养性类学生的需要,还要照顾到娱乐消遣类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类型、不同爱好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最后,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做到年有规划,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的能力在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发挥、发展。

  3.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课堂是指学校以外从事教学活动的场所。具体来说就是以社会、企业为课堂,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野外写生、技术服务、志愿者活动、校企合作办学、校外各类展演活动,以及与国外交流合作等。第三课堂是更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其作用更大、更广泛,其特点更加鲜明。首先,广阔性。生活就是艺术,社会就是舞台。可以说生活就是艺术实践教学的内容,社会就是艺术实践教学的课堂。其次,验证性。知识是否够用、技能是否过硬、工作是否胜任、合作是否协调等,都将在第三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第三,丰富性。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农村、城市,厂矿、企业,文化、教育等,都需要去探索、去尝试。第四,创新性。通过第三课堂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新课题、新任务的同时,既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又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方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第五,交流性。通过内引外联,推动艺术实践活动走进国内外舞台,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这样可以增强艺术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艺术实践教学的保障与措施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措施

  艺术实践教学三大内容与形式,是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至于如何形成体系,则要以学分作为纽带,突出两个要点,区分三个层次。首先,以学分为纽带,即从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出发,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个课堂之中,并共同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第一课堂的必修学分本身包含了实践教学的内容,第二、三课堂作为必修课程自然应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同时,为加强学分纽带的作用,在第二、三课堂中分别设置创新学分、技能学分、素质学分,作为第一课堂的其他任意选修课学分计入学生毕业总学分。其次,突出两个要点,一是突出艺术实践教学特色;二是突出实用原则,既要考虑到专业教学的需要,又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再次,区分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强化基础技能、基础能力训练;二是拓展层次,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如各种设计、实验、操作等;三是综合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如生产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与措施

  实践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制度建设是其根本。制度不健全,评价不准确、不公正,激励机制不完善,是高校实践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为此,要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首先,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章程,包括实践教学规程、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学分的认定与计算办法,以及教学计划制度、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制度、教师指导制度等。[5]

  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由谁来评价、谁来审查。应遵循对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及综合性评价与单项评价兼顾的原则。再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那些在实践教学中成绩明显、贡献突出的师生或团队小分队、班级、教研室给予奖励。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措施

  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要致力于打造一批校内外教学基地,以保障实践教学和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要。首先,在校内建立工作室、实训室,进行各种演出、比赛、作品展示、设计大赛等活动,其中以专业工作室为主要形式。其次,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第三,建立校内外结合、覆盖所有专业的实验、实习、实训、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为此,基地建设应从实践教学的需要出发,在物资、场地和经费的保障方面,要向重点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创新立项项目,以及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倾斜;基地建设要规范化,防止各种脱离实际或损害和浪费现象发生,基地建设要达到实训教学要求,否则,应及时整改或终止合作关系。

  4.实践教学组织建设与措施

  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对实践教学实施强有力的领导、指导与管理。首先,校、系要建立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如实践教学管理中心,负责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其次,学校领导要像重视课堂教学一样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实践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如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规划、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再次,学校应专门有一名校领导分管实践教学工作,院、系设立实践教学助理。最后,把实践教学列为学校学期、年度检查、评估和总结的项目,通过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改进措施,促进实践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21]1号.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1]2号.

  [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

  [5]王晶.高校实践教学的价值、分类、机制与创新[J].大连艺术学院学报,20214.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关于实践论的文献

  毛泽东《实践论》中认识论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标志性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认识论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改革事业发展,指导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实践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

  毛泽东;实践论;认识论;现实意义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的思想,这两种错误思想曾一度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极大损失。《实践论》正是毛泽东为了批判这两种错误思想而写,深刻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了党内历史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并从正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论观点,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构筑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验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大理论成果,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还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建设实践中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就是实践性,实践性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当中。在毛泽东所写的《实践论》中,首先对旧唯物论进行了批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是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样的旧唯物论完全是一种脱离人的实践去谈认识,没有把握住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认识与实践二者割裂开来,更重要的是没有认识到二者的关系是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去考察、认识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2]《毛泽东选集》[3]《毛泽东选集》[4]《毛泽东选集》[5]《毛泽东选集》[6]《毛泽东选集》[7]《毛澤东选集》[8]《毛泽东选集》[9]《毛泽东选集》作者简介:尹佳(1994.02-),女,汉族,云南省腾冲市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篇四:关于实践论的文献

  实践论的学术论文(2)实践论的学术论文篇二

  再看《实践论》

  摘要:重温毛泽东的《实践论》,我们可以读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谋独立求解放的一腔热血和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读到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热切探寻。《实践论》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是先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谈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1]这就告诉我们,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再发展到理性阶段。如果没有第一步的感觉--人的眼、耳、口、鼻等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人就不会有色彩、声音、味道、气候等一切的感觉,他会变成一个“白痴”,谈不到有什么感性知觉,更不可能产生思想,运用脑子去思考分析,判断问题了。刚生下来的婴儿,如果把他关闭在一间房子里,不叫他与外界接触,那末他长大了必定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傻子”,“狼孩”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一种很朴素的反映客观存在的活动,只能看到事物的片面的、表面的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种直观的反映事物,只能说明事物的外壳而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容及实质。如果依据这些表面的观察就肯定是非,往往会使我们陷于主观、片面的境地而犯错误。而理性认识是认识深化的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一个数量上的发展,而是一个质的变化,是思想运动的更高一级的向前推移。这就需要我们常说的要“开动机器”、“用脑子”、“心里盘算盘算”等等。如果没有这一番思想加工工作、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就无法看透它们的本质同内在联系。这就教导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二、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论断,概括了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两大基本任务,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功能,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明了方向。

  所谓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和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即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能符合客观实在。改造客观世界是与改造主观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要胜利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因为:第一,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观点、方法不同,因此,往往一个事情,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甲认为好者,乙认为坏,丙又可能认为它不好不坏;第二,由于每个同志的出身,工作经历,生活环境,所处工作地位不同,有时也常常产生主观片面性,一种人容易犯教条主义、冒险主义,而另一种人又容易犯经验主义或者其他什么倾向;第三,人们的主观世界永远也不可能同客观世界完全吻合一致而不发生矛盾。客观世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适应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那就要随时提高自己的认识,改造自己的思想,使它迎头赶上。

  同样,改造主观世界又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进行,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改造主观世界并不单纯是一个理论问题或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检验认识能力,使人们看出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的差距,从而暴露主观世界的缺点,衡量改造主观世

  界的实际效果。所以说,改造主观世界是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进行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必然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客观世界总会展示新的领域、新的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永远不会完结,错误的产生总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只有不断地改造提高,才能更加接近实际,把握实际,改造客观世界。

  三、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个结论高度概括了《实践论》的基本内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实质,批判了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各种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

  认识是由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矛盾构成的。离开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的矛盾,就谈不上认识。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矛盾发展过程。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认识又是要揭示真理,而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所形成的科学认识。人们要获得真理性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统一表现的是具体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相一致只能是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一致;而统一表现的又是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僵死的、疑固不变的。所以,实践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着,随着实践的具体过程推移到一个新的阶段,认识也就必须随之而改变,使之和特定历史发展过程的具体实践相一致。只有这样做到统一,才能避免工作失误,少犯错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四、人的全部认识是沿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曲线发展的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

  虽然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然而,人们认识客观往往受着许许多的限制,如科学水平、技术条件、当时观察问题的角度等,对一个事物也可能一时认识不透彻、不全面。由于有这么些原因,所以并不是人们一接触事物,或稍加分析就可以完全无保留地认识客观的,需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发现原来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存在某些矛盾的地方,即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地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也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总之,《实践论》是反对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的丰硕成果,也是制定正确的思想、政治、军事、文化、组织路线的锐利武器。正是在《实践论》和后来《矛盾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辉煌胜利,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需要我们掌握《实践论》的方法,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推动国家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79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85页。

推荐访问:关于实践论的文献 实践论 文献

最新推荐

版权所有:楚冠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楚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楚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150291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