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3篇)

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3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16:30:04

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3篇)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百度文库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李鹤*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3篇),供大家参考。

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3篇)

篇一: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

tle>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百度文库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李鹤*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然而,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农民由于失地而返贫,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价值观的迷失,自然环境的浪费与破坏等。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认真反思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城市化的理性思考,并提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返贫

  城乡差距

  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化简述

  (一)城市和城市化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0年的45.7%,年平均提高1%以上。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在中国,城市化所承载的,不仅是发展经济,还有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有关文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工作基本上单一的体现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GDP增长的追逐上,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现阶段的城市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与城市化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所以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为城市化的未来找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环境相协调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李鹤,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及隐患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解决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的使城市化的成果由城市居民、农民共享,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失地农民返贫

  为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扩展的目的,地方政府把向农民征得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向农民征地用于城市化的建设,目的和初衷都没有错,但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搞“土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征地的过程中没有对农民采用合理的安置方式,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也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及使用权,农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又有一次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占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准备奔向小康的农民却由于城市化而返贫了。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5.7%,城乡收入比却为3.31,考虑到可比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达到了4至6倍左右。城市化的目的和意义是加快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文明成果城乡共享,逐步的缩小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但是2010年《城市蓝皮书》上的这组数据却直接反映出,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本义被一些地方政府忽略了。

  另外,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补偿,运用愈加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拆迁”。政府向农民争地成为农民返贫的元凶,也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矛盾的根源。

  (二)农民工、农二代与留守儿童问题

  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原有能够支撑人们生产生活的公共物品呈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付出自己辛勤劳动和汗水,却不能享受城市生活的待遇,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据统计,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农民工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生活保障。这不免使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降低,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用不理智、不负责任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甚至成为城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

  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多数是出生于80年代以后,被称为“农二代”。他们曾是“留守儿童”,他们曾是随“民一代”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拥有更多的文化知识,怀有更远大的理想,对城市也更加的熟悉,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也更加脆弱。但是户籍制度、城市社保等相关制度的制约使他们“留不下,回不去”,成了游离在城

  市边缘的人。

  另外,那些依然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同样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价值观的迷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建构。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出现了混乱。“信仰逐渐陨灭,理性越来越清晰”,对金钱、地位的追逐远远超过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迷失在城市中表现的更加明显。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上再丰富也不能给人带来满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是非常危险的。从自我的迷失、迷惘到对自己失望甚至对整个社会不满,这个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不利。另外,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没有强大的价值观的支撑也是很难攻克难关的。试想一下,整个社会都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和地位,或者碌碌无为、无所追求,不再提高自我修养,不再为组织内部着想,不再考虑帮助弱势群体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怎么又有强大的战斗力去进行经济建设,去进行城市化的建设呢?(四)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浪费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是其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由于在城市集中了很多的工厂和企业,形成了“城市热岛”,使本来就脆弱的城市环境更加的不堪一击;城市的很多自然景观被钢筋水泥代替,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造成资源的浪费;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增大,甚至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而造成环境的失调;另外还有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新型污染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对城市化的理性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具有“大”胸怀的“小”政府。大胸怀,指的是政府要逐步建立和施行相应的政策使城市真正的接受农民,即逐步消除或者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在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使农民能够“想留下”、“留得下”。“小”政府,指的是政府应该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即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人”。这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应该放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创造政绩上。撤县建区、镇改街道,这些用行政手段推进的城市化模式使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变多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这种被曲解了的城市化造成了社会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公共配套设施仍然缺位,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空间城市化”、人为推进城市化被认为是一种浪费的城市化。

  基于这种矛盾,可以考虑一种新的思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在努力提高城

  市化的速度、优化城市化的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农村的建设。让城市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令新农村建设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坚强后盾和稳定的大后方,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包容性发展”的新战略。新农村建设中,倡导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使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马克思在思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预言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的历史阶段。既然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大方向,那么新农村建设成为城市化的过渡阶段也是未尝不可的。在我国城市化的攻坚阶段,作为农民进入城市生活的过渡,新农村更容易使其安居、乐业,更有幸福感,也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既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改善了农村落后的面貌,而且也在城市化速度增速与质量提高中找到平衡点。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统筹发展,再由新农村过渡到城市,无疑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中要求的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也无论是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人身安全,都尽量满足社会上尽可能广泛的人群的共同愿望。那么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的就不能仅仅发展大城市而忽略中等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发展。而是应该由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为大城市发展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可持续和社会公平的目标。相反的,如果过分追求占地广、人口多的大城市建设,不仅将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被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的优化。同时,大城市城市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资源,中小城市的资源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占,其结果是城市得不到长远的发展,也很难完成城市化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

  1.依法办事与监督

  为保证在城市化进程中依法保障农民的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完善土地补偿机制。各地政府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的相关条款,对失地农民依法进行足额的补贴。不能让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失地而再次返贫,保证农民在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有相应的补偿。对失地农民补偿的过程中还应构建完善的监督,监督机制中不仅应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还应该进行补偿机制的政务公开,让农民充分的知晓相关的补偿方法和制度。保证切实的监督,确保在农民、大众传媒和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保质保量的完成土地的征用工作。

  2.推进教育工作

  保证对农民及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由各地的农技单位对农民进行科学育种、科学增产等方面的培训,充实农民原有的种田思想。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逐步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的培训,使农民可以掌握新的技能进入非农部门工作,从而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基础力量。而对于留守儿童要强化社会的关注度,由教育部门负责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进行定期的走访和大学生支教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的提高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使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去适应社会,让他们理解他们及父母都是城市化的奉献者,而不是被城市遗忘的人。

  3.构建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

  缩小城乡差别,最重要的是指缩小城乡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逐步完善农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医疗和福利制度,是农民取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保障。农民不会因为疾病和年老而无力支撑生活,甚至成为儿女和社会负担。在农村建立与城市类似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也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是城市化成果惠及农村的重要表现形式。

  建立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采取村民自愿,多方合作的模式。参保费用由农民、村政府和上级政府以及中央财政共同负担,以“专款专用、严格监督、惠及村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筹集资金、建立专用账户。可以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

  (四)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经济转轨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价值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实现城市化的关键阶段,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能够为城市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族精神的合力。让大家了解现阶段的实际困难和未来的美好前景、了解经济转型、了解城市化,坚定全社会攻坚城市化的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战胜当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城市化的关键因素。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可以是从上而下的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具体的,从上而下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行的价值体系建设的学习,再向下级机构转达思想和要义。主要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领导层的学习。而自下而上是指以社区、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基本单位的学者、群众等对社会价值体系形成认同的过程,再向上级机构汇报学习的成果。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出版社区报、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充当媒介和两种学习方式的连接点,通过宣传报道使两种方式的学习过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认识。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在纯粹的速度指标上是偏慢的(每年的平均速度在1%左右),但是在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标上又是超前的(没有保证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在“十一五”计划和“十二五”计划交接之际,停下脚步反思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与不足是相当必要的。在成功举办世博会之际,希望我们的城市化也如世博会的口号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发展中不断反思错误,不断进步,让城市化脚步逐步深入的进行下去,让城市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城乡居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0年城市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张会永:《从信仰的道德到道德的信仰——康德前批判信仰时期道德信仰学说的发展历程》[J],甘肃理论学刊,2009(1):129-130。

  [3]高

  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1)。

  [4]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5]李程骅:《城市化不应是“农村边缘化”》[N],人民日报2009(11)。

  [6]葛伟宾:《城市“民二代”:留不下,回不去》[J],法制与生活,2010(5)。

  [7]顾益康:《以新型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5)。

  [8]AER:《TolarnoM.P.Amodeloflabor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ntinlessdevelopmentcountries》[M],1969(March)。

  [9]王俊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共享城市化的成果——对通辽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6(11)。

  [10]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党校课题组:《“田园城市”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4)。

  TheproblemsofurbanizationandrationalthinkingLiHeAbstract:Sincereformandopeningupofourcountrymorethanthirtyyears,China"surbanizationisbeginningtoscale.However,asifurbanizationgaveusgreathope,causedmanynegativeimpacts.Forexample,peasantsbacktopoor,migrantworkersandtheirchildren,valueslost,andenvironmentaldestruction,andetc.Whenthe“twelfthfive-yearplan”had

  beenformulated,itisimportanttosummingupandreflective.Thethesiscontainsmanyrationalthoughtsasfollowing:therelationshipofnew-ruralandurbanization’sconstruction,coordinateddevelopmentofcities,improvingtherelevantmechanism,andfirmingthecorevaluesystem.Atthesametime,proposes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ntheurbanization.KeyWords:urbanization

  backtopoverty

  urban-ruraldisparity

  new-ruralconstruction

篇二: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

tle>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百度文库

  城市化及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

  具体措施

  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2—3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

  二.必须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32个,其中东部16个,西部6个.中部10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

  三.认真国家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敢于克服“大城市不大”的现状;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化战略设计中必须要克服“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的现状;

  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

  心、卫星城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对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的建设创造;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在其周围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等级中的基础力量,是大中城市的触角与延长;城市化战略设计中必须要克服“小城镇不优”的现状;

  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篇三: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

tle>长沙城市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百度文库

  长沙城市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综合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驱动力量。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挥动,城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从未来的发展来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长沙的城市化率达65.0%,长沙城市化发展将进入城市发展的成熟期,对于城市化发展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长沙城镇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是从产业结构相对松散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向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结构相对复杂的中高级阶段发展过程。城市化发展既有节奏性,又有连贯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长沙城镇人口达到455.55万人,城镇化率为65.0%,比2000年“五普”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03个百分点。长沙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多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619.33亿元,十年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4位跃升到第7位,科学发展为长沙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2、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长沙按照“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构想,以湘江为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的长沙城市新格局正变得更加清晰。2003-2011年,长沙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556.33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的1909.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29平方公里扩展到306.39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595.46万人提高到709.07万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由6132.40万平方米提高到16619.6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面积由1150公里提升到2173公里;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1.72平方米提升到32.2平方米。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长沙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中部省会城市首位,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9元,比2002年增加18048元,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0元,比2002年增加9938元,年均增长16.2%,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2年的17.8平方米增加到2011的32.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44.43平方

  米增加到62.04平方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由2002年的76.1%提升到2011年的96.2%。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消费能力的增强,活跃了城乡经济和市场。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2125.9亿元,增长18.0%。

  4、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整治。长沙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1年,全市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由2002年的6094公顷提高到2011年的10235公顷,年均增长5.9%,其中公共绿地面积由1085公顷提高到2794公顷,年均增长11.1%。201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4%;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量143.2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长沙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2005年的1.0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64吨标准煤,降低了37.9%。

  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得到了落实和覆盖。201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155.34万人、140.75万人和100.94万人,增长13.2%、2.7%和43.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的3.5%下降到2011年的2.86%。

  6、社会管理成效显著。2010年长沙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通过积极推行“综合性试点、项目化管理”,在全国首创政府法制建设白皮书,建立了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制度体系,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将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通过完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服务管理模式,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7、城乡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长沙城市结构河东为主城区,星沙、河西为次中心,市委、市政府根据“两型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以湘江为中轴,河东、河西两翼发展的战略,对长沙的经济发展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大河西先导区自2008年成立,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0亿元;三年完成总财政收入525.1亿元,年均增长37.6%;三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9.0亿元,年均增长42.0%。河西新城雏形基本形成,形成了河东河西比翼齐飞城市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长沙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所辖四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长沙未来城市化发展走势判断

  城市化是一种产业支撑有力、主体功能明晰、资源集约利用、综合承载能力强以及人居环境优的城市化,是一条既注重

  外延更注重内涵、规模设计科学、职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化道路。现阶段,长沙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恰逢其时。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过程呈现S形增长曲线,即诺瑟姆曲线。根据该理论,城市化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初级阶段,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和增长趋缓直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在诺瑟姆曲线上存在两个拐点:一个拐点代表城市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转折,一个拐点代表城市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的转折,两个拐点所对应的城市化率分别为30%和70%左右。城市化发展遵循成长型曲线,起步阶段的进程较为缓慢;当城市化率达到30%后,进程明显加速;到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步伐又开始放缓。长沙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动力机制应证了这一规律。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长沙的城市化仍将处于加速发展的后期阶段,预计直到达到70%之后才会放缓。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当心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口5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的时候,“城市病”将可能是城市面对的首要问题。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

  问题,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促进长沙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长沙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要在阶段性规律上进行全面的创新。

  1、进一步优化城市体系结构

  根据城市化进程开展多层次城市化,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优化配臵资源要素,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延续性。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将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相结合,集中型城市化模式使大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增加城市的集聚能力;分散型城市化能够充分发挥中

  小城市的作用,也可以缓解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但城市过于分散,就会影响其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因此,要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城市化,重点发展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2、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是区域系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要依据区域发展规划,从整体上协调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作

  用。以区域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以经济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组成城市网络,充分发挥城市网络发展的作用。城市网络内部结合现有各城市的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对城市网络实行职能分工定位,使城市优势形成互补,融合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要注重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减小城乡差距。

  3、完善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化发展必须要以产业的发展和聚集为支撑。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推动生产型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园区承载和容纳能力;加强技术进步,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形成合理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盲目增长,促进经济向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

  施,解决产业效益低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向产业聚集区网络化渗透,加大服务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创立品牌的市场培育运行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

  4、加强城市化加速期社会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调节利益关系,防止利益分配差距过大,造成两极分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重点保障最低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

  的有效衔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鼓励居民参与社区重大决策,培养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组织,帮助弱势群体参与城市经济活动,融入城市生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臵公共服务资源、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城乡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人们享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

  5、城市化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长沙的城市化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对城市化进行统筹安排,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低碳经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提升城市化的品质和内涵,通过集中城市化,使城市形态更加紧凑。通过推广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和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提高城市交通出行的可达性。注重城市生态格局的维护和公园、绿化的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循环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城市生活的宜居性。

推荐访问: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 城市化 现状

最新推荐

版权所有:楚冠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楚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楚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150291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