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建传统文化4篇

重建传统文化4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00:50:03

重建传统文化4篇重建传统文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重建十策  作者:陈丛耘  孙汝建  来源:《中国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建传统文化4篇,供大家参考。

重建传统文化4篇

篇一:重建传统文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重建十策

  作者:陈丛耘

  孙汝建

  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01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有过“普世辐射”的辉煌,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的韩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新加坡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新加坡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传统道德,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的“治国之道”,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变迁,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转型,是社会的一种整体性的根本变革。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或一个伟大的民族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中国也毫无例外。中国要成为创新型的国家,绝离不开文化的创新,而文化创新则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重建,吸收的过程是文化传承的过程,重建的过程则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然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人立即联想到汗牛充栋的古书和繁文缛节,很多人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为讲“四书五经”。“五四”运动以来,往往有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误解,认为它是封建落后的一套;也有人认为当今科技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家斯霞曾经道出担忧“今天的青少年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知道得太少”,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毋庸置疑,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亟待重建。那么,如何重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十大对策:

  一是要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所谓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其中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民族利益;所谓教育价值,是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它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与科学技术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要研究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虽有对精华的诸多肯定,但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进行理性的清算,以求厘清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前进的阻碍。肯定与清算的目的都不是为了简单地继承或割裂,而是为了把在事实上割不断的传统文化加以梳理之后,择其优者加以有效的延续,并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三是要正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国文化演变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思想碰撞与激荡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与异质文化急速发展的氛围中进行的,那些来自域外的种种文化形态与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文化的既有体系,形成鉴别民族文化中精

篇二:重建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重建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最为自豪的大概就是“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等等之类的词语。是的,我们的祖先没有留给我们像西方那样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实用的科学技术,批判的思维方式。但是,他们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独特的、我们可以引以为豪的思想文化。中华民族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依靠的就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和专制皇权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思索为什么近代中国会落后挨打,有人就认为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于是自康有为起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直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被无尽放大,在抛弃了“糟粕”的同时,“精华”也灰飞烟灭。这不仅造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断层,也造成了如今人们精神世界的失落。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作为“正统”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则是以“礼”为核心的国家、社会和伦理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自称并被誉为“礼仪之邦”,而这一国家形象的树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的努力。

  提及“礼”,人们总是将它和封建礼教联系在一起。其实“礼”本来是中国古代逐渐发展和形成的有关祭天、祀祖、区分尊卑上下和维护宗法制度的一套仪节制度和行为规范。“礼”既是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也是历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并作为历代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礼”的制度的确立,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强烈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礼记曲礼》中说的”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也使人意识到“中国”和“蛮夷”的区别(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而非“血统”作为区分标准)。

  先秦时期对“礼”有着重大贡献的有两个人,一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二

  是将“礼”作为一门课程向弟子传授的孔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对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仪制度加以因革而“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

  而儒家的奠基人孔子则把“礼”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对“礼”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和论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生命本质与意义目标的基本观念,创拟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在“礼”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二人对“礼”的贡献很大,但是在经历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之后,“礼”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直到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汉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由此儒家所倡导的“礼”也成为官方正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礼”的一些基本观念和价值标准与国家宗法制度密切地连结在了一起,具有了绝对的权威性。在此后约两千年的专制社会中,“礼”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表征,并一直“作为一种规范,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一种对秩序和对修养与文明的追求”,而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我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一种“礼”的文化范式。但“礼”包含“封建礼教”这一意义直到宋朝才被确立。

  从康有为对儒学重新解释以宣传他的改良主义,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再到“五四运动”以激进的姿态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颠覆与反思,努力实现着与儒家文化的割裂,直至“文化大革命”再次把人们心中仅存的丁点的“礼义廉耻”打倒,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一次次被打倒,造成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断层,也造成了今日我国人普遍缺乏信仰,信仰的缺失就容易使人们“为所欲为”。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正经历一个由贫穷落后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西方崇尚物质生活的现代价值观汹涌而来,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如此迅速和突然的变革令一个民族不能及时消化,并使人们在思想上、价值观上产生了混乱,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薄弱,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道德行为上的失范、基本礼仪上的缺失。

  其中最为我们痛心的就是国民素质的降低。自古以来我们所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文质彬彬”现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不文明现象,像“乱扔垃圾”、“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插队”等等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我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尤其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在向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如何向他们解释这一现象。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要将丢掉的传统文化重新捡回来。重建的意义不是重新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而是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在这个文化趋于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既兼容并包,又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其深入人心,在创造物质利益的同时,传造出更多的精神利益。

  以“礼乐制度”为例,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制是基本的社会规范。但依法治国也需要礼的配合。单纯依靠法,可以制裁犯罪,不能使人文明有礼;乱扔废物、随地吐痰等这样一些有关社会公共秩序的问题上,如果单纯用法,将管不胜管;而明礼则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公德,彬彬有礼,使社会趋于和谐温馨。因此,普法教育虽很重要,但普礼教育也不容易忽视,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健全的社会控制机制。所以,礼仪不是小节,也不只是一些形式。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风气的基本准则,在礼仪的形式下,体现着道德的情感和要求。对社会来说,道德建设要通过礼仪来落实,礼仪是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的标尺。因此,礼仪教育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篇三:重建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华裔气质重建的点义

  一、文化冲突中的华裔男性形象

  在东方主义话语中,中国男性的形象通常是虚弱的,女子气的和屈从

  的。美国横贯铁路建成之后,大批的华人男工失业,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干那些被白人认为女性化的工作,比如,到洗衣房洗衣服,到饭店去端盘子、洗碗,甚至为了生存做下等的侍从。因此,在白人

  眼里他们被看作是女性劳动者,象征性的丧失了他们的男子气概。而

  当时美国〈〈排华法案》和〈〈反异族通婚法》的颁布,既剥夺了在美华

  人劳工与凄子团聚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在美国生儿育女的权利。华

  人劳工在真正意义上被阉割了。因为上述原因,在西方作家的笔下,中国男性完全不具备勇敢,体壮,好战的西方男性特征。意大利著名

  剧作家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美国白人军官和日本女

  人的爱情故事,美国军官的背叛和日本女人的殉情白杀加深了东方在

  他们心目中的女隹“他者”形象。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作家一直在努

  力打破施加在华裔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重建被白人轻视的华裔的在

  美历史。因此,华裔男性气质的重建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一个重要

  的问题。伊顿(水仙花)是公认的第一个描绘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情景

  的美国华裔作家。她的小说〈〈春香夫人》,大多数故事主题围绕华裔

  移民的艰辛奋斗历程展开,展现了更多客观的美国华裔形象。虽然她

  也试图在书中构建华裔男性的男子气概,但她并没有完全摆脱时代的

  影响,在她的笔下,春香先生,这个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成功的男人,比起他的被美国化的凄子,完全相形见细。别人甚至都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用他凄子的名字称呼他,“春香先生”。虽然纽约时报认为伊顿

  已经“在美国小说中记下了一笔”,但是评论者认为她记下的这一笔

  “不够肯定”。路易斯的〈〈吃一碗茶》通过描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重

  构了美国华裔的男子气概,肯定了华裔男性的美国身份。但是,“西

  进”作为男主人公恢复其男子气概的一个象征过程,并没有颠覆了中

  国男性的负面形象,因为美国西部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更强调“武”文化的地方,不能帮助中国的男性获得“文”的文化。黄哲伦的〈〈蝴

  蝶君》描述了法国外交官(西方男性)为中国男扮女装的京剧演员

  (象征意义上的东方女性)殉情的故事,它解构了普契尼的〈〈蝴蝶夫

  人》,并颠覆了东西方的主导地位。通过这一解构,西方男性再也无

  法维持他们的假设,即西方可以主宰东方。但一些批评者认为,该剧

  的成功是以牺牲中国男性和东方形象为代价的,它在某种水准上仍强

  调了中国男人的女性化刻板印象。美国华裔文学社区的激进战士赵健

  秀,也试图建构亚裔美国人的阳刚之气和颠覆亚裔美国男性被阉割的

  刻板形象。他指出“:在白人眼中无论是可以接受还是不能接受的,亚洲人的原型形象是完全没有男人气质的。”在作品〈〈鸡窝里的中国

  佬》中,他激发人们对美国亚裔男性被阉割历史的理解,在〈〈大哎呀》

  中,他试图通过描写亚洲英雄传说,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三国的关

  羽来重塑美国亚裔男子气概。不过,美国华裔女性学者张敬珏认为:

  “虽然有必要重塑美国亚裔男性形象以对抗东方主义话语霸权对亚裔

  男子的刻板形象”,但是她“不赞同赵健秀等美国亚裔男性作家把亚

  裔男子简单地塑造成沙场上的武士”,因为这种男性形象在张敬珏看

  来“不过是对西方英雄模式的克隆而已,况且这一模式仍然是建立在

  西方父权制这一基础上的。”张敬珏更加推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文人男子形象,比如“书生”形象,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儒雅气质

  和不畏权贵的精神。但是,与赵建秀的阳刚男子形象一样,她推崇的

  男性形象模式也依然没有摆脱男性特质类型化这一局限性。与致力于

  构建华裔男性的男性气质的作家一样,汤亭亭也无法忍受华裔男性的

  阉割定型形象。汤亭亭在〈〈金山勇士》中对华裔男性的描述语言不像

  赵健秀那样激进或极端,她通过对祖先英雄壮举的描述,他们对恶劣

  环境的忍耐能力的赞扬和通过艰苦劳动在新的国家立足的深入描写,重建中国男性的阳刚之气。国外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仅有少量相关

  论文研究汤亭亭的〈〈金山勇士》对华裔男性男子气质的重建。

  Leverich指出,小说开头的〈〈论发现》是汤亭亭转换男女性别角色,重新定义英雄主义的一种方式。唐敖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值得赞

  扬的,而发现本身就是英雄的征服行为。鉴于当时华人劳工在美国的

  恶劣条件,他们的生存就是英雄的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男性气质

  不具有文化普遍性。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对男性气质的不同定义,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文化中的好战、英勇等特征来判断东方男性

  的男子气质。本文采用KamLouie的“文、武”理论来分析汤亭亭在书

  中对男性气质的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推崇的男性形象是“君子”形象:即那些通过修身养性最终获得优越品质的人,包括“仁、智、礼、义、信”,这是“文”的方面。而“武”所包含的文化内

  涵则是

  强壮的身体力量,更重要的是知道何时使用,何时放弃武力。

  KamLouie指出,“文”与“武”的平衡是理想的男性气质,而本文则

  试图证明中国男性正是这样的阳刚男性。因为社会和历史原因,汤亭

  亭笔下的华裔男性的男子气概表现为在政治压迫下的坚持和忍耐,在

  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乐观精神,是完成艰巨任务时的智慧和勇气。她笔

  下的男性是一群拥有“仁,智,义、勇”的传统中国男性。

  二、华裔男性气概重建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一)深入骨髓的儒家“仁爱”

  在遵循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国,“仁”是最基本的美德,它指人与人之

  间相互亲爱,不白私。这种美德是体现中国男性气质的最重要因素。

  书中汤亭亭的曾祖父伯公,是一个热血勇敢而又乐观的人。在去夏威

  夷的船上,伯公和其他人像囚犯一样被关在船的甲板下,过着几个月

  暗无天日的生活,忍受着恶劣的生存条件。当同行的人对新生活的前

  景感到孤独和害怕时,伯公鼓励他们:“三年后你们就会变成有钱的

  男人了。三年匆匆就过去了。”伯公也是一个慷慨的,懂得分享的男

  人。当他在夏威夷吃到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和坚果时,“他希望可以给

  他的凄子”。他把白己见到的所有美丽场景都写信告诉他的凄子。同

  时,他爱身边的陌生人就像爱他的家人一样。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生病

  的工友,给他们端水递药。他热爱大白然,他热爱白己耕种的土地,当土地收获时,他激动得唱起了京剧。伯公的这些表现都体现儒家的

  仁爱思想。通过对汤亭亭的弟弟的描述,一个不同于其父辈的阳刚男

  性跃然纸上。弟弟是生在美国的华裔,他骨子里一直把白己当美国公

  民看待。在对越战争打响之后,作为美国的一员,弟弟不得不参加。

  在描述弟弟经历越南战争之前,汤亭亭还特意对中国民间屈原的故事

  做了介绍。屈原和弟弟都是和平爱好者,面对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

  都经历了相似的悲惨命运。正如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离骚》来表达

  一样,弟弟也一直坚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释放心中的压抑,他从

  早到晚都嘀咕着,无论别人听没听见。他极力试图说服学生对越战争

  是错误的,在战争结束时,他庆幸白己还活着,也没有杀人。汤亭亭

  以她特殊的方式诠释了男子气概。这样的男性气概是一种仁爱,是儒

  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它不需要用暴力或武力来体现,而是对和平的向

  往。这

  种积极的男子气概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团结,在当今世界存有的

  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战争有着积极意义。

  (二)传统社会遗传的生存意识

  汤亭亭通过描述她的祖父辈在美国社会文化、经济上受到的耻辱,和

  他们运用白己的智慧在敌对国家生存下来的勇气重构了中国男人的男

  性气质。这种男性的内心是强大的,这种男性气质也是中国男性的

  “文”的体现,也是他们从白己祖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遗传中得到的

  关于“生命”、“生存”的意识,以及这种生命意识在新世界的人生

  奋斗中焕发出的人性闪光和生存的“智慧”。因为美国当时的移民法,汤亭亭的祖父阿公被剥夺了与凄子见面的权利,因此他只能通过白己

  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压抑。在建设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的六年时间里,在没有凄子的拥抱和安慰的可怕长夜里,他常常一晚上一晚上的看星

  星,一想到“他所建筑的铁路也不会带来他的家人”,他感到“他的

  心都碎了”。他常把他的阴茎裸露在毯子或树林里,看着它,“想知

  道它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终于“有一天天气很好,他在一处

  新山谷上空作业,一种强烈的性交欲望袭击着他。大白然的美完全把

  他给征服了,他在吊篮里俯着身子,阴茎处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他想通过手淫来白慰。突然他高高站起身,将精液射向空中。从此他

  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他乘着吊篮下到谷底,身上的血就涌向阴茎,他在与整个世界性交。”被白人阉割的中国男性,通过阿公这种方式

  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当他在篮子里“操着整个世界”时,有力证

  明了他是一个男人。TomoHattori评论说:“这种行为使阿公有力的证

  明了他的男性特征。”中国男性父辈们把他们所有的精力和生命都奉

  献给了美国的建设,但他们所面临的却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排斥和屠

  杀。尽管阿公和成千上万的人为美国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贡献,当铁

  路建成时,这些来白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成了不受欢迎的外来者。阿公

  走遍了美国,想寻找一个地方,一个中国人能够安全定居的地方,但

  他却发现没有地方是安全的,到处都是白人对中国工人的屠杀。面对

  这样敌对的生存空间,阿公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暴力对抗,他像无数中

  国人一样忍耐着,“善于隐藏,消失数十年,下落不明。”当阿公用

  修筑铁路攒的钱观看了〈〈三国演义》里的一场戏,关公浴血奋战,三

  兄弟终于建立蜀国,他觉得精神振奋,大受鼓舞。关公的戏和当时中

  国移民的处境是紧密联

  系的。中国移民完全生活在一种无助的环境下,他们从关公的故事中获得勇气和力量,共同抵抗白人对他们的不公待

  遇。而关公和阿公称呼里都有的“公”字,使这个神话的历史人物

  汤旱旱的祖父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祖父成为美国的英雄。汤旱旱父杀

  的男性气质体现他面对敌对环境的忍耐智慧。父亲一直牢记,“如果

  他不说话,别人就不会注意他”,他就可以在敌对的环境中生存,因

  为“没有人会伤害可怜的弱小”。所以当他被吉普赛人诬陷,他忍气

  吞声,当他被合伙人骗走洗衣房的股份时,他安慰凄子:“别担心,我正打算去加利福尼亚呢,那儿才是真正的金山。”当他经历了种种

  的失败,最终拥有了一间属于白己的洗衣店时,这充分体现了在恶劣

  的种族和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男性的生存智慧。

  (三)父权文化下的家庭责任感

  在传统的父权社会,男性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支柱。〈〈金山勇

  士》中大多数男性背井离乡的来到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养家。近

  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战火持续,使得男人们很难挣钱养家糊口,因此,去美国“淘金”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汤亭亭在书中描述了这些美籍

  华人移民祖先的故事,他们勇敢的面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以白己

  的方式支撑家庭,养育孩子。曾祖父在夏威夷开垦甘蔗田时,很为白

  己养家糊口的能力感到骄傲,每逢发工资,他就往家里寄钱。为了能

  往家里寄回更多的钱,曾祖父从来不去舞会,不喝酒,不抽烟也不去

  赌博,甚至在长期见不到凄子的情况下也没有花钱找女人。在他的眼

  里,家庭的需要高于一切,相对家庭需要,个人的任何需要都是奢侈

  的。因此,为了家庭,曾祖父放弃了一切个人需要。为了不让家人担

  心,他谎称白己在农场过得很“轻松白在”。传统的中国,需要男性

  传宗接代以使一个家庭繁荣昌盛。不幸的是,广阔的地理距离将这些

  寄居美国的中国男性变成了挣钱的机器,剥夺了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

  权利。他们将所有的收入都寄回给中国的凄子和孩子。当曾祖父的凄

  子让他去赚钱,“别呆在这里吃”时,他立即前往美国。当曾祖父收

  到凄子的来信,要求他寄钱回去给她买金表,买新衣服,或是家里需

  要翻修庭院时,曾祖父为了拿到额外奖金,冲进隧道去查看爆炸的甘

  油炸弹。当汤亭亭的爸爸带着全家来到美国,他希望白己在事业上有

  所突破。不过,当残酷的现实渐渐摧毁他的愿望时,他没有忘记,白

  己是一个中国男人,理应担起养家的重任。虽然爸爸的话越

  来越少,人变得越来越沉默,也没有了幽默感,但他仍坚持着开创新的事业。

  同时,爸爸从来不会忘记,培养孩子是他的职责。在孩子面前,他表

  现出温柔的一面,有时和他的孩子把蜻蜓当作玩具飞机来玩,有时将

  烦人的飞蛾带入游戏,有时或让他的女儿偶尔玩玩赌具。

  (四)维护传统文化与反抗现实的勇气

  小说开头的短章节〈〈论发现》讲了一个传说,传说里一个寻找金山的

  华人探险者,不幸身陷女人国,他的嘴巴被缝紧,耳垂被穿刺,双脚

  被裹小,脸被涂上脂粉。实际上,这个短章节是作者对中国小说〈〈镜

  花缘》中的一个著名情节的改编,在结尾处,她指出这个女儿国实际

  上是在北美洲。哥伦布的“发现”给原本早已生活在美洲的土著带来

  了惨重的后果。如果说对外国土地的发现是误解、是蒙受痛苦和剥削

  的开始,那就如同寻找金山的中国移民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失去了

  白己的语言和声音,也无法表达白身的感受。汤亭亭清楚地表明了这

  种“失声”给她的男性祖先们带来的痛苦和对他们的破坏性影响。书

  中〈〈论死亡》的章节也通过改编杜子春的故事揭示了华裔男性被剥夺

  说话的权利。汤版的杜子春最后因儿子的惨死而打破沉默,道士的药

  方被毁,人类失去了长生不老的机会。紧接着的另一个小章节〈〈再论

  死亡》同样讲述了一个寻求长生不老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故事。沉默

  再次被打破,人类无法永生。既然人类无法永生,汤亭亭想要通过这

  两个短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打破沉默。张敬珏认为这两个短故事提

  供文本内的对照,在檀香山的曾祖父就打破了白人老板强加给他的沉

  默。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英勇、忠义、惩恶扬善的化身,被当

  作武神和文神来崇拜。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艺,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的险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精神力量,他的英雄气概

  也给予了中国移民争取白己权利的勇气。中国劳工,特别是那些通过

  假身份进入美国的人,要在美国生存就不得不长期保持缄默,无形间

  被剥夺了表达白己的声音权利。他们的声音被压制,他们对美国的贡

  献也被删除。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打破沉默。中国男性的“武”,不

  仅仅指身体的力量,而更多的是如何去运用这些力量。在夏威夷的甘

  蔗园里,白人老板命令华人在砍伐作业时必须严守“肃静”的规矩。

  为了消除白己和同胞的暗哑之苦,曾祖父运用唱歌和咳嗽等方式来进

  行反抗。他说道:“我生来就不可能像和尚一样保持沉默,早知道要

  发誓沉默,我还不如剃掉头发,出

  家为僧。”因此,当浓浓的烟雾和

  过度劳累使他咳嗽时,他将咳嗽变成一种白我保护和表达的方式。

  “当洋鬼子们吼叫着催促他们快点干活时,他以咳嗽作答。深沉、悠

  长、响亮的咳嗽声似怒吼,如低吟,像大声喊出了心声一样舒坦。他

  在咳嗽中夹进了怒骂。”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曾祖父知道使用武力

  是无用的。为了抒发白己内心的情感,他们在地上掘了一个圆圈,挖

  成一个大洞。“你好,地底下的中国!”“你好,母亲!”“我想回

  家!家!家!家!”因为他们的叫喊声太吵人了,洋鬼子们本应该向他

  们冲过来的,但这次洋鬼子们却躲起来了,他们被中国佬们的气势所

  吓倒。从此,伯公再没有因劳动时说话而挨鞭子。这是华人为争取话

  语权作出的反抗,是他们足智多谋、反抗性别压迫的最佳例证。很明

  显,〈〈金山勇士》里的中国男性的反抗不是通过直接的对抗,而是采

  用了更巧妙的手段。因为不满意他们的工作条件,祖父阿公和其他华

  工一道开始罢工,要求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更合理人性化的工作时间。

  他们冒着坐班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会没收其为他们存入银行的薪

  水的双重危险。阿公牢牢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单词:“每月

  45美元一8小时制。”他反复练习着这句罢工口号:“白人一天只干

  8小时,中

  国人也同样只干八小时。”他们的罢工一直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白人

  鬼子宣布该公司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工人加薪

  4美元。虽然不

  是他们要求的14美元,但是罢工毕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中国工人

  的权益是通过协商对话和沟通来实现的,体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勇气。

  当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时,白人官员作了演讲。“这是

  为修建了这条铁路,阿公和其他华工们也应该是美国人了。

  三、结论:传统文化与创业精神的结合

  本文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武”相济的思想,探讨了汤亭亭在

  〈〈金山勇士》中对中国男性的男子气概的重建的历程。曾祖父伯公,祖父阿公,父亲和弟弟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几代移民的男性气概,其中

  涵蕴的儒家的仁爱思想、生存智慧、“齐家”责任感和“不平则鸣”抗争勇气,这些都是华裔男性根深蒂固的文化“遗传”的基因表达。

  曾祖父在檀香山巧妙地打破了沉默的压迫,祖父成为建造美国横贯大

  陆铁路的先驱,父亲建立了白己19世纪最

  伟大的功绩。”“只有美国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功绩。”他们说的不

  错,因

  的洗衣房,艰难地在异国开创了白己

  的事业,弟弟在混乱的战争中努力寻求和平,这些都重新定义了中国

  男性的男子气概。汤亭亭描述了中国的祖先们冒险开垦夏威夷种植园

  和建设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从她的描述中,文和武的平衡在中国

  男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描述了一个伟大的曾祖父鼓起勇气打破

  强加于他身上的沉默的故事时,就有另一个故事描述曾祖父每月往家

  寄钱、充满家庭责任感;当有一个祖父为反对不平等待遇进行罢工的

  故事时,也有一个祖父把白己挖到的金子为凄子打成戒指的故事。也

  就是说,中国的男人既可以是英雄,也有懂爱的温柔一面。在夏威夷,华工们刀耕火种,种甘蔗、榨蔗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把荒地变成了

  丰收的甘蔗园,无意中也成了夏威夷种植业的先驱。在内华达山中横

  跨美国大陆的铁路工地上,华工们忍受了极大的残酷剥削和摧残,甚

  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美国建成了横跨大陆的第一条铁路。〈〈金山

  勇士》中这两个场景有力地塑造了华人作为开拓者在美国历史上的形

  象。当弟弟去亚洲参加越战时,华人男性的形象就得到了进一步的确

  立,因为从时间的纵向线索上来看,他们一直参与着美国历史的创造,他们不仅属于美国,美国同样也属于他们。〈〈金山勇士》这部书有力

  的表明了华人男性与白人一样是开拓、建设和保卫美国的“金山勇

  士”。他们在美国的土地上表现出的男性气概唱出了一首英雄般的史

  诗。正如汤亭亭所说,只有通过了解祖先的历史,才能使在美国的年

  轻一代建立白己的身份认同感。

  传统文化对华裔气质重建的意义

篇四:重建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重建社会诚信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名,诚信自古以来就是百姓信奉和实践的准则。今天,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出现了“信任危机”的情况下,研究儒家的诚信文化,深入挖掘诚信思想的道德内涵,对于规范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加强伦理道德和法制建设,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诚信思想的道德内涵

  由于“诚”、“信”意义相近,古代常常被人们互换互用,以诚释信,以信释诚。在这里,“诚”更多地是指“内诚于心”,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是道德个体的内在德性。“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是“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

  “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则是“诚”的外在体现。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皆对诚信有着较为深刻的论述。

  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民无信不立”。因此,在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信”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孟子?离娄上》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理规范。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结“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天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吕氏春秋》中,有专门的《贵信篇》:“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人事。”这里首先提出“天地”、“四时”还不能以不“信”创造万物,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处事。接着它从五种关系方面对“不信”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进行了揭示:“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这五种关系是自上而下讲的:第一种是君臣关系中如果没有诚信,老百姓就会谣言四起,甚至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搅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江山和社稷也不得安宁;第二种是做官的对老百姓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年少的就不怕年长的。尊贵的和卑贱的相互看不起,为官的肯定也不会有所作为,更谈不上在群众中有威信;第三种是执法的人如果没有诚信,该奖励的不奖励,该惩罚的不惩罚。那么,老百姓就容易犯法,使国家法令规章不能在老百姓中实行;第四种讲的是交朋友如果无诚信,那么,别人就会离开你,并且互生怨恨;第五种讲的是做工的如果不讲诚信,做出来的产品偷工减料,假冒伪劣。这五种情况,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所有的人际和社会分工情况,指出了“不信”对社会的极大危害和严重后果。

  二、弘扬传统诚信文化

  儒家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当代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市

  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要求,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信誉尤其是产品质量信誉,常常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转提供良好的人文软环境。对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诚信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一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面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秉性、民族品质方面的不足及缺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主义、宗法思想,对人们的行为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重视长辈、上级的权威,按照最高权威的旨意办事,却不重视法律与制度。所以在中国文化里,诚信是有条件的,专制的权威可以出尔反尔,不讲诚信。在伦理本位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忍让、宽容的美德与人情大于国法并存,关系网盛行,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许多制度形同虚设。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不提倡超越人格化的‘博爱’,而是提倡等差之爱,即视和自己关系的远近去爱人,对儿女、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乡亲、外人的爱憎程度不同,当爱不能施及时,诚信也就不能施及,越熟悉的人诚信度越高,陌生人之间,信用就无从谈起了。道德诚信的紊乱,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个人权利缺乏、市场主体地位缺失、法律缺位的表现,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中最为匮乏的东西。?

  在研究儒家诚信文化时当然不能对儒家诚信思想中封建性的糟粕兼收并蓄,但却不能对其中的精华视而不见,甚至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儒家的诚信思想应在合理的继承中,针对中国的国情,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给予创造性的转化,推陈出新,使二者形成一种互补优化,使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对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三、重建诚信必须重视道德和法制建设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诚信底蕴的国家,几千年的漫长岁月早已使之融入了民族的血液,成为王者治国、智者治家、贾者治商以及民间为人处事的根本和信条。所以,自古就有了“人因诚信而立”、“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典故和名言。在民间,曾子杀猪的故事早已成为世代相传的教子佳话。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恪守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基本道德,其百折不饶、卧薪尝胆、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中华商人的楷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俗语,多少年来,默默的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支撑着人们的信念。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欲冲击之下市场道德严重的失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它冲击了健康的市场运行理念,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阻碍了稳定的市场运行步伐。诚信的缺失使我们不得不呼唤诚信,重建诚信问题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1、发掘我国“诚信”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公民道德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来带动全社会的“诚信”

  从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诚信观,完全可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且身体力行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道德之所以对人的行为,包括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是因为它有极强的自律和他律的特性。以道德的力量来制约利己的行为朝极端化发展,使人人加强自律和他律。诚信道德的示范,在很大程

  度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首先,政府应按诚信和公平的原则行事。在我国目前特有的情况下,这种“从上做起”无疑应当是诚信道德重建的现实开端。政府应按诚信和公平的原则行事,重视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官员的诚信道德形象。政府的诚信文化体现在政策的连续性、践诺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有错必纠。其次是各企业要把道德建设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企业必须建立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把企业的诚信经营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使企业和企业家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再次要抓好居民的道德建设,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树立公民诚信道德典范,强化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信成为人们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

  2、要建立规范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

  在现代社会,道德退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与此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转的趋势,仅依据道德来统一规范频密的经济活动和庞大的市场秩序是相当困难的。为此,法律手段应予重视,因为它同样具有约束与监督的作用,而且其惩罚的威慑力以及高风险的违规代价有道德一时达不到的功效。法律作为依据调节人们的行为,若有违法行为就侵害到他人的权利,就可能破坏正常和稳定的社会关系,法律就能及时对违法的行为予以制止并加以惩处。这就提高了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行为的风险,迫使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不得不”将他人的合法利益与利己行为一并加以考虑,遵循法律所制定的市场游戏规则,否则,法律之剑就会斩断利己之手,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法律能体现公正,这与道德要求公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社会,道德无法满足流动的、交往范围较广泛的个体之间的秩序需要,因而在约束经济活动和规范市场秩序能力方面,法律要强于道德。道德与法律是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总体良性运作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不道德行为通过法律惩处是必要的,这不仅无损于道德威望,而且有助于道德建设和道德社会的形成,用法律保障个人的主体权利的本身就是对人类自身自利行为的膨胀有效约束。把诚信建立在法的精神之上,使之在契约土壤里生根,在市场的竞争之中发芽。这样在制度和法规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真正实现有信者昌,无信者痛,就会使全社会逐渐养成诚实守信、依法经商的良好风气。

  总之,我们只有汲取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具有适用价值的文化精髓,用法规范行为,用道德约束思想,才能确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道德规范与独立的文化追求,架构其与市场主体相一致的法律诚信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性民族文化。因此,在学习西方科学的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又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思想和艺术,并以此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重建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重建

最新推荐

版权所有:楚冠文档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楚冠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楚冠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浙ICP备15029158号-1